城市化和城市生态化发展为中国风景园林事业提出了更加艰巨的任务和更高的要求。
风景园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风景园林文化和科技源远流长,在2000年的发展过程中不仅为人类社会做出了杰出贡献,提出的“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理念至今仍为世界所推崇和追求,而且中国风景园林积极吸收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不断提升和完善自身。在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更应突出中国特色,光大中华国粹,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将现代科技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为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世界科学和文化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2、现行人才培养规模、规格不能适应我国风景园林事业发展的需要
中国城市化建设需要建筑、城市规划和风景园林三方面的共同努力,与前两者相比风景园林发展不足,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从人才培养的角度看,目前我国风景园林领域的博士、硕士学位研究生分布在三个学科进行:
①工学门类----建筑学一级学科----城市规划与设计(含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二级学科,8个博士单位、26个硕士单位;
②农学门类----林学一级学科----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二级学科,5个博士单位、23个硕士单位;
③文学门类----艺术学一级学科----设计艺术学二级学科,5个博士单位、75个硕士单位。
从学位设置的性质和培养目标看,在上述学科中主要是培养从事教学、科研的高层次人才,知识结构偏重于科学理论,知识领域综合性不够,实践技能相对较弱。每年的培养能力300人-500人。这些博士、硕士主要充实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工作岗位,只有少数人到风景园林事业的第一线工作。风景园林实践工作一线的高层次人才奇缺,难以完成快速扩展的风景园林事业各相关领域艰巨、繁重的任务,也远远不能满足这些领域对应用性、复合型、专业化、高层次人才的需求。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风景园林事业第一线的从业人员约500多万人,其中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约占3.5%,硕士及以上层次专门人才比例更低,缺口很大。设置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对现有的具备一定基础理论和较丰富实践经验的风景园林事业从业人员专门培养、提高,可以提高他们的知识和技能素质,满足风景园林事业相关领域艰巨、繁重的任务对人才的需求,同时也有利于完善我国的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位制度。(表3)
表3 我国园林相关领域从业人员统计表
领 域
| 从业人员数量(万人)
| 其中大学生数量(万人)
| 数据来源
|
一、园林植物应用
| 303
| 8
|
|
1、花卉与观赏树木
| 293
| 7
| 农业部统计数据
|
2、草坪
| 10
| 1
| 北京林业大学草坪研究所
|
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建设与管理(:含城市景观设计、景观建筑规划设计、建设与管理、古典园林的规划设计、建设、保护与管理等)
| 180
| 7
|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
|
三、风景资源规划、保护、建设与管理
| 22.5
| 3.3
|
|
1、风景名胜区(含:文化与自然遗产、地质公园、水利风景区等)
| 12
| 2
| 建设部城建司风景名胜处
|
2、森林公园
| 7
| 0.7
| 国家林业局森林公园管理处
|
3、自然保护区
| 3.5
| 0.6
| 国家林业局自然保护区研究中心
|
四、生态区域规划设计、建设(含:绿色廊道、防护林网、大地绿化、生态示范区)
| 60
| 1.2
| 国家林业局办公室
|
合 计
| 565.5
| 19.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