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国家邮政局关于印发《海峡西岸经济区快递服务发展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


  区域一体化目标

  到规划期末,海西规模以上快递企业全部达到《快递服务标准》要求,实现服务标准、操作规范统一,以及作业车辆和营业网点外观、标识统一。协调制定统一的区域车辆市区通行、快递园区用地等优惠配套政策。建立区域一体化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建立统一的行业管理信息平台。

  发展能力目标

  大力发展生产性快递物流服务,培育一批百万元级和千万元级的协议客户。到规划期末,培育2~3个年业务收入超10亿元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

  建立适应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发展的快递配送体系,完善3~5个网络覆盖广泛、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电子商务快递服务联合体,建设2~3个大型电子商务快件处理中心。

  在两岸直航机场、港口以及陆运枢纽等重要节点建设快递物流园区2~3个。在平潭综合实验区初步构建两岸快递服务综合性营运体系。

  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力度,重点推广快递信息化、自动化和安全监控技术,到规划期末,力争实现规模以上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占企业收入的2%左右。

  服务水平目标

  海西全面实现市内快件“当日达”、城区实现“12小时送达”;市、县和部分重点乡镇互寄快件实现“次晨达”或“次日达”;对台主要城市快件实现“次日递”。

  快件延误率、损毁率、丢失率分别控制在千分之八、万分之一、十万分之五以内。

  快件信息上网率、查询回复率达90%;快递业务员持证上岗率达70%以上。

  快递服务公众满意度达70分以上。

  安全保障能力目标

  快递安全保障能力显著增强,规模以上企业建立包括技防、人防和流程控制的安全管理体系,建成安全监控平台。

  快递安全达到《邮政法》和《邮政行业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及地方配套规定的要求。

三、主要任务

  (一)完善海西快递发展环境

  根据国家邮政局的统一部署,宣传贯彻《邮政法》和《邮政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认真实施快递市场许可准入制度和企业等级评定和信用分级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海西四省地方性法规规章。充分利用中央赋予海西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以及《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发布实施的机遇,主动向海西四省党委、政府汇报工作,争取对快递发展的更多支持。积极联系工商、经贸、城建、交通等地方相关部门解决快递执照登记、税费减免、融资用地、车辆通行、航空运能和通关以及快递物流园区建设等制约问题。

专栏二:海西快递物流园区工程  抓住《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将东南沿海列入全国九大重点物流区域的机遇,推动海西建设快递物流中心和园区。  支持快递企业依托海西航空、铁路、高速公路和区域快速干线等基础设施,结合大型综合性物流园区,利用各地政府支持物流发展的有利政策,选取在全国重要物流节点城市-厦门以及其他经济发展良好、快递需求量大、交通基础设施较完善的城市如福州、泉州、温州、汕头、鹰潭等,建设集快件分拨、集散和生活配套服务设施为一体的综合型快递物流园区、处理中心、航空及陆运集散中心。

  (二)优化服务网络空间布局
  依托海西“一带、五轴、九区”的网状空间开发格局,遵循政府推动、市场主导、优势互补、协作发展的区域合作原则,利用现有的航空、港口、公路及铁路等基础设施,推进“两枢纽、三中心、五轴线、多节点”快递服务网络体系建设,挖潜海西辐射全国的区位优势,依托铁路、高速公路,由沿海地区向内地辐射,完善快件流通渠道,带动沿线地区发展,形成以点带面、联动发展的新格局,不断优化、完善快递服务网络空间布局。

专栏三:海西“两枢纽、三中心、五轴线、多节点”快递服务网络两枢纽:福州、厦门为两岸快递服务枢纽城市、快件集散地、快递服务信息中心、综合性园区,发挥桥头堡作用;三中心:建设温州、汕头、鹰潭为海西对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快件集散地、分拣中转中心;五轴线:以福州、厦门、泉州、温州、汕头为龙头,建设福州-宁德-南平-鹰潭-上饶、厦门-漳州-龙岩-赣州、泉州-莆田-三明-抚州、温州-丽水-衢州-上饶、汕头-潮州-揭阳-梅州-龙岩-赣州五个发展轴;  多节点:区内其他城市建设为快递服务转运中心或集散节点。


  图(略)
  (三)整合两岸快递服务资源
  加快对台快递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对台邮件总包交换中心功能,扩大两岸邮件运输空中直航范围,增强邮件、快件时效性。鼓励国有、民营以及外资企业之间相互合作,整合海西对台资源优势。尝试建立环海峡快递服务发展联盟,促进两岸联动发展。两岸共同拓展快递市场,创新两岸便利通、小件快递,如台胞证、经济快件包裹等新型业务模式,为两地民众和台商提供方便、优质、快捷、价廉的快递服务。借鉴台湾地区“宅配”服务的技术和经验,积极拓展“直接配送”等各类便民、利民快递服务。鼓励两岸相互开办快递企业或设立分支机构。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特殊作用,多层次对接、整合两岸快递服务行业的人力资源、客户资源、技术设施与管理资源,推动两岸快递服务优势互补,实现共赢。

专栏四:两岸快递服务“绿色通道”工程先行先试,推进两岸快递服务交流合作,依托“客货并举、多点直航、便捷通畅”的政策优势,建立综合快递服务通道,发挥闽台空中、海上直航航线的特殊便捷通道优势。逐步扩大福州邮货快递专机执行两岸快件航空运输范围。完善中国邮航、厦门航空等航线功能,尝试开辟快递新航线、专线,拓展航线网络,争取福州(或厦门)至台北每天1个航班。利用台北桃园等机场的国际辐射能力,提高海西国际快件效率。做大“马尾—马祖”、“厦门—金门”海上航线快件业务。利用海峡两岸唯一的高速客滚船— “海峡号”平潭-台中航线,尝试合作运载邮件、快件。拓展大陆各地经厦门、金门到台湾地区的海空联运和台湾地区经马祖、马尾到大陆各地的海陆空运快件渠道。  在厦门建设两岸航空快件优先配舱、优先安检、电子快速通关的便捷通道。建立快递企业与通关口岸的协调机制,推进电子通关模式,简化通关手续、增加通关频次。

  (四)加快快递服务体系建设
  推动电子商务和快递服务两大行业的资源整合。加强对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的研究。积极拓展政府指导、协会主导、企业主体的“电子商务+快递服务”战略联盟发展模式,推动成立海西电子商务快递服务联盟,实现电子商务配送体系的跨越式发展。推动产业集群和快递服务的无缝衔接。利用东部沿海临港光电、电子、纺织服装、农产品、机械装备制造以及港口物流业等重点企业(产业集群)的专业生产分工不断细化、服务大量外包的契机,推动生产性快递服务与海西制造业上下游产业链“无缝衔接”,大力发展第三方快递物流服务。推动区域内大型专业市场和快递服务的有机融合。

专栏五:海西产业联动试点工程贯彻海西“培育壮大九个集中发展区,建设成为产业聚集区和城镇密集带”的战略部署,推动由政府或快递行业协会牵头搭台,积极引导、支持快递企业根据厦门湾、闽江口、温州沿海、闽粤赣互动发展区等九个区域的产业优势、产业特色,依据快递物流的生成量和分拨走向,构建快递企业与大型制造企业、高新科技企业和电子商务企业等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联动发展的快递服务平台。统筹协调区内快递与电子商务配送、供应链管理等新业务的发展,建设适应新业态发展的快递配送体系,提供包括仓储、理货、代收货款、代客户报关等多种增值服务。鼓励快递企业利用社会航空运力进行800公里以上快件运输,提升快递服务层次,延伸快递生产链。  建设基于电子数据交换系统的两岸多式联运信息平台。推动企业建设与电子商务衔接的快递配送平台,实现电子商务信息系统搭载快递服务功能。逐步推进智能化快递体系建设,构建以重点行业和公司服务为内容的快递服务信息平台。

  (五)培育大型现代快递企业
  倡导快递企业规模扩张、实施品牌战略和网络化经营,鼓励知名度、美誉度较高和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快递企业或企业集团间实现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吸引总部型快递企业落户海西。创立海峡西岸品牌快递企业,培育一批服务水平高、竞争力强的大型现代快递企业。支持区域内快递企业上市融资,创新利用外资、民营资本,利用资本市场做大做强。加强区域一体化协作,打破省际限制,充分发挥全国性或区域性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鼓励有竞争力的快递企业通过参股、控股、收购、兼并、合资和联合等多种方式进行跨区域、跨所有制的资产重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支持企业软环境建设、网络建设、技术创新和人才集聚。鼓励企业实施个性化发展战略,差异化竞争,做大对台快件规模,扩大影响力。

四、保障措施

  (一)支持两岸快递深度对接
  着力先行先试,认真落实《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提出的加快涉台通邮设施建设和邮政交流合作要求。协调解决设施用地问题,加快筹建福州、厦门邮政物流中心和海西邮件总包处理中心,完善两岸快件交换处理、国际包裹处理等功能。创建海峡两岸快件监管协调机制,完善快递与海关电子口岸衔接建设。优化区内快件监管中心的布局,对福州、厦门、平潭、汕头和温州等重点通关口岸建立统一联网的快件监管中心,对出入境快件进行实时监管,提高安全性和通关速度。在平潭综合实验区推动成立海峡两岸共同参与的快递业务营运中心,实行特殊监管和优惠资费政策,引进全新的管理理念和高效的技术手段,探索快递服务融合实验的新机制、新做法,为两岸快递服务协同发展提供新动力。

专栏六:《福建省“十二五”规划纲要》及《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节录)《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要“加快福州、厦门邮政物流中心建设,做大做强对台邮件业务。加强对台通邮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对台邮件总包交换中心功能,扩大两岸邮件运输空中直航范围。”  《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提出:支持福州、厦门邮政物流中心建设,做大做强对台邮件和物流业务。扩大厦门—金门、马尾—马祖航线包裹业务的服务范围和对象。加强对台通邮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建设对台邮件总包交换中心。

  (二)提升区域统筹协调功能
  加强区域间行业协会、企业及政府相关部门的沟通和协作,打破海西行政区划限制和省际束缚,建立区域性快递服务资源优化配置的一体化机制,推动建立统一的快递服务市场。协调建立海西四省快递服务联席会议制度、联动工作机制和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健全区域快递业务安全保障机制,提高快递安全运行水平。尝试建立两岸快递行业协会、企业定期联络协调机制,推进同业人员定期对话、互访交流和业务合作。
  (三)构建信息资源共享机制
  推动快递企业自动化、信息化、网络化建设,制定相互融合的标准体系,实现区域内企业之间的快递服务信息共享机制。利用互联网、移动飞信、智能手机等信息化手段,进一步完善门户网站、行业统计分析系统和12305平台建设,实现跨区域信息联网,促进区域间联动。初步构建与交通运输、工商管理、海关、检验检疫等部门之间公共信息共享平台。开展区域快递市场以及“走出去”战略研究,为企业拓展涉台以及国际业务提供政策引导和信息支撑。
  (四)完善快递市场监管体系
  按照《邮政法》、《快递市场管理办法》及《快递业务经营许可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进一步完善市场监管机制,规范快递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加强行业管理队伍建设,提升依法行政能力,实现由市场准入型监管向日常动态型监管转变。配合国家邮政局建设安全监管平台,通过网络实时监控快递企业安全生产。完善快递服务行业评价体系,进一步丰富监管手段。建立快递服务信息化应急管理系统,提高应急处理能力。与地方相关部门加强配合协调,扶持、鼓励管理规范、市场基础好、竞争力强的快递企业做大、做强,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发挥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积极开展推广标准、业务交流等工作,强化服务、自律、协调和维权的职能。


第 [1] [2] [3] 页 共[4]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