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综合交通网的运行机制看,随着交通管理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运输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铁路运输实现了主辅业分离,公路、水运、民航和管道运输实现了政企分开。除铁路外,以政府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运输价格形成机制初步建立。交通运输领域的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渠道多元化的基本格局初步形成。
(二)存在问题
尽管交通基础设施发展取得了较大成就,但整体水平仍然较低,还不能有效满足我国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交通运输的“瓶颈”作用仍未完全消除,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交通基础设施规模总量不足,覆盖面偏低,全国性的交通骨架网络尚未形成,规模效应难以体现,主要运输通道的能力十分紧张;运输网络结构不尽合理,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难以做到“宜路则路、宜水则水”;区域交通发展不平衡的总体格局没有根本改变,城乡交通差距问题仍较突出;综合运输大通道和综合交通枢纽规划建设滞后,导致不同运输方式难以进行合理分工协作和有效的衔接配套,降低了交通运输系统的整体效率和服务质量。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还需要继续促进各种运输方式加快网络设施的发展,但要从综合交通体系发展的战略高度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在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约束条件下,转变交通发展方式,优化交通资源配置,调整网络结构,加强各种运输方式的衔接,引导各种运输方式按照比较优势进行分工与协作,达到协调发展,发挥组合效率和整体优势。
二、规划指导思想与目标
综合交通网规划的指导思想是: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衔接、优化和协调发展为主线,以综合运输大通道和综合交通枢纽为重点,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优势,扩大规模,完善网络,整合资源,优化结构,加快发展综合运输体系,提高交通运输系统的整体效率,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交通体系,促进交通可持续发展,适应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社会稳定、祖国统一、国家安全以及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需要。
综合交通网的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建成各种运输方式布局合理、结构完善、便捷通畅、安全可靠的现代化综合交通网。
三、规划原则
1、配合国家总体发展战略,统筹考虑经济布局、人口和资源分布、国土开发、对外开放,以及国防建设、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对交通运输的要求。
2、充分体现各种运输方式的技术经济特征和比较优势,合理配置、集约利用运输线路资源,衔接优化各种运输设施空间布局。
3、建设综合运输大通道与扩大交通网覆盖面相结合,提高网络承载能力与增强运输机动性相衔接,各种运输方式之间及与城市交通系统相协调。
4、以人为本,强化枢纽衔接和一体化运输设施配置,促进现代综合交通体系的建立,满足便捷、通畅、高效和安全的运输服务需求。
5、注重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节能减排,整合既有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加强交通安全。
四、功能定位 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展规划作为国家综合交通网络的总体空间布局规划,是交通基础设施发展体现国家整体发展战略和交通发展战略的具体措施,是指导和协调各种运输方式发展规划的依据,具有整合优化运输资源配置、促进交通协调发展的重要作用。综合交通网的规划期为2006年-2020年。
五、规划方案
(一)综合交通网规模与构成
根据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原则,综合交通网远期规划的基本要求是:(1)全国所有城镇、口岸和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都有公路连接;(2)目前人口在20万以上的城市、沿海主要港口、主要口岸都有铁路或高速公路连接;(3)直辖市、省会城市、沿海发达城市、具备条件的内陆偏远城市、重要旅游城市及旅游区有民用航空线路连接;(4)按照自然地理、人口分布和经济发达程度,在满足通达度的前提下,保障区域内和各个区域之间交通联系,以及对运输需求的多样性和个性化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充分的承载能力,东中西三区域采取不同的网络密度;(5)形成以长江、珠江、京杭运河、淮河、黑龙江和松辽水系为主体的干支直达、江海联运的国家高等级内河航道体系;(6)形成布局合理、层次分明、系统功能完善并与综合交通网络有效衔接的沿海港口格局;(7)油气管线和路网布局确保能源安全有效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