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在一些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完成,“嫦娥一号”探月使我国跨入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具有深空探测能力的国家行列,铁基超导、量子中继器、诱导性多功能干细胞等研究取得了具有国际影响的重大成果,曙光5000A高性能计算机等取得重要突破。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三代移动通信TD-SCDMA得到规模化应用,以混合动力为主的新能源汽车开始进入市场,一批重大疾病和突发传染病预防治疗的关键技术得以攻克并推广应用。
(五)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成效继续显现。
坚持把节能减排放在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国务院成立了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实行严格的目标责任考核和问责制。报请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先后修订颁布了
节约能源法、
水污染防治法、
循环经济促进法,出台了
民用建筑节能条例、
公共机构节能条例,制定了高耗能产品能耗限额和主要污染物排放国家标准。实施了“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可再生能源电价补贴和节能技术改造“以奖代补”等政策,对高耗能、高排放行业中的淘汰类、限制类企业用电适当提高电价,对经济欠发达地区淘汰落后产能给予支持。安排资金支持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节能环保能力等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组织开展了两批国家循环经济示范试点。严格环境准入和环评制度,对环境污染严重、环境违法突出的行业和地区,实施“区域限批”、“流域限批”、“集团限批”。
在国家政策的有力作用下,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一是一大批落后产能退出市场。2006-2008年,淘汰落后炼铁产能6059万吨、炼钢产能4347万吨、水泥产能1.4亿吨,关闭小煤矿超过1万处;截至今年上半年,已淘汰小火电5407万千瓦,提前一年半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二是能耗水平进一步下降。2006-2008年,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0.08%,今年上半年又比上年同期下降3.35%。2008年,每吨水泥、电解铝、钢综合能耗分别比2005年下降13%、9.7%、6.9%;今年上半年,火电机组平均供电煤耗340克标准煤,比2005年下降30克,2006年以来累计节约原煤1.6亿吨。三是污染防治成效明显。2006-2008年,全国新增燃煤脱硫机组3.2亿千瓦,脱硫机组占火电装机容量的比例由2005年的8%提高到2008年的62%。2008年全国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66%。“三河三湖”和三峡库区等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加快推进。四是主要污染物排放继续减少。2006-2008年,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累计分别下降6.61%和8.95%,完成任务进度超过时间进度;今年上半年又比上年同期下降2.46%和5.4%。2008年,七大水系国控监测断面中,三类以上水质断面比例占55%,较2005年提高了14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