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定应急组织体系中各部门的应急工作职责、协调管理范畴、负责解决的主要问题和具体操作步骤等。
5.3 预防与预警
5.3.1 危险源监控
明确对区域内容易引发重大突发环境事件的危险源、危险区域进行调查、登记、风险评估,组织进行检查、监控,并采取安全防范措施,对突发环境事件进行预防。
应急指挥机构确认可能导致突发环境事件的信息后,要及时研究确定应对方案,通知有关部门、单位采取相应措施预防事件发生。
5.3.2 预防与应急准备
明确应急组织机构成员根据自己的职责需开展的预防和应急准备工作,如完善应急预案、应急培训、演练、相关知识培训、应急平台建设、新技术研发等。
5.3.3 监测与预警
5.3.3.1应按照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的原则,对重点排污口进行例行监测。
5.3.3.2 根据企业应急能力情况及可能发生的突发环境事件级别,有针对性地开展应急监测工作。
5.4 应急响应
5.4.1 响应流程
根据所编制预案的类型和特点,明确应急响应的流程和步骤,并以流程图表示。
5.4.2 分级响应
根据事件紧急和危害程度,对应急响应进行分级。
5.4.3 启动条件
明确不同级别预案的启动条件。
5.4.4 信息报告与处置
5.4.4.1 明确24小时应急值守电话、内部信息报告的形式和要求,以及事件信息的通报流程;
5.4.4.2 明确事件信息上报的部门、方式、内容和时限等内容;
5.4.4.3明确事件发生后向可能遭受事件影响的单位,以及向请求援助单位发出有关信息的方式、方法。
5.4.5 应急准备
明确应急行动开展之前的准备工作,包括下达启动预案命令、召开应急会议、各应急组织成员的联系会议等。
5.4.6 应急监测
5.4.6.1明确紧急情况下企业应按事发地人民政府环保部门要求,配合开展工作。
5.4.6.2明确应急监测方案,包括污染现场、实验室应急监测方法、仪器、药剂。
5.4.6.3突发环境事件发生时企业环境监测机构要立即开展应急监测,在政府部门到达后,则配合政府部门相关机构进行监测。
5.4.7 现场处置
5.4.7.1 水环境污染事件现场处置
根据污染物的性质及事件类型、可控性、严重程度、影响范围及水环境状况等,需确定以下内容:
(1)可能受影响水体情况说明,包括水体规模、水文情况、水体功能、水质现状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