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宽带无线通信网络的信息理论基础
针对未来宽带移动无线通信网、广播网、无线局域网和无线传感网共存的应用环境与需求,发展无线通信网络的信息理论体系,包括高效的信道编码调制理论、安全的广义编码理论、新型的多址复用理论、抗干扰理论、自适应协作通信理论,提出逼近网络信息容量限的新型低复杂度信道编解码方法。
4. 海量信息智能处理的理论和方法
研究面向网络海量内容的视觉感知高效计算模型与分析学习机理,研究符合人类感知的可视媒体交互、多源图像高可信度融合与呈现的基础理论,研究整合和分析海量信息并提供智能服务的方法,建立网络环境下海量信息智能处理的理论体系,为海量信息的高效利用提供科学支撑。
5. 面向复杂应用环境的数据存储系统理论与技术基础
针对异构和并发服务的大规模数据存储面临的高效性、安全性、可靠性、低能耗等理论和实践挑战,研究面向服务且支持节能和安全的智能化存储体系及支持云存储等存储服务的架构,研究自组织的动态数据对象管理和资源共享方法、存储服务QoS和效用评价方法,建立面向复杂应用环境的数据存储系统理论与技术基础。
6. 面向数字化设计制造的理论及算法
面向数字化设计制造,研究高效算法,提高计算机在符号计算、误差控制、自动推理等方面的能力;提出可应用到高端数控系统中的最优差补、空间刀补、误差补偿等方法;发展数学机械化方法理论。
7. 新计算模式的结构、特性和支撑技术
探索云计算、大规模并行处理等计算模式的理论和方法,设计安全、高效、可扩展的体系结构,研究面向网络新型应用模式的软件支撑技术、面向大规模并行处理的软件设计方法与开发环境。
8.物联网体系、理论建模与软件设计方法
研究物联网中的异构网络融合和自治机理,物物互联信息感知与交互的理论和模型;研究物联网及其演进(如电子使能系统和Cyber-Physical System)的软件建模理论、体系结构和设计方法,提供具有可信性、有效性、协同性和安全性的软件支撑技术。
资源环境领域
1.我国钾盐矿产成矿规律及预测
研究我国重要海相和海陆交互相盆地大地构造环境、沉积建造、岩相古地理和古气候格局等成盐、成钾条件,阐明盐盆地演化、成盐聚钾时空结构、后期变化及成矿规律,提出盐盆钾盐矿产预测标志、预测方法,探索油气区钾盐分布规律和油钾兼探技术。
2.青藏高原大陆聚合过程与成矿作用
研究中、新生代多次大陆汇聚造山过程、关键地质事件、深部作用及主要成矿地质构造环境、成矿密集区和成矿系统,揭示主要成矿系统成矿过程、矿床组合、时空结构及矿床分布规律和区域成矿模式,提出成矿的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标志及成矿预测。
3.土壤固碳功能和固碳潜力
研究气候变化和氮沉降增加影响土壤碳截获的过程与潜力、生态系统管理的土壤碳截获过程和增碳模式、气候变化和氮沉降驱动以及生态系统管理影响下土壤碳收支综合观测与集成,揭示我国森林和草地土壤碳库潜力及未来变化情景。
4.黄河上游水沙关键过程与调控机理
研究黄河上游粗泥沙来源、风-洪产输机制及其河道沉积过程与时空变化规律,分析水库调节前后河道水沙关系变化、塌岸淤床过程演变及其驱动机理,揭示可控洪峰通过沙漠宽谷河道洪-床-岸相互作用的关键河流学过程及其冲淤效应。
5.植被、大气环境和气候相互影响的过程机理
研究中国数十年来植被、大气环境和气候变化的规律和特征,揭示生态系统碳氮循环对环境及气候变化的影响和响应,评估自然源排放和人类活动排放的化学物质对大气环境和气候变化的贡献以及我国节能减排的环境气候效应。
6.气溶胶-云-辐射反馈过程及其与亚洲季风的相互作用
研究气溶胶与亚洲季风系统各自的变化规律,分析亚洲季风区气溶胶的云(雾)/辐射效应,揭示大气气溶胶变化对大气和地面能量平衡以及大尺度环流系统的影响,阐明东亚气溶胶产生/传播与云/辐射和大气降水/环流的相互作用机制,评估不同类型气溶胶对亚洲气候变化的影响。
7.南海海气相互作用与海洋环流和涡旋演变规律
研究南海海气相互作用的动力和热力过程,揭示季风强迫及邻近海域对南海海洋环流和中尺度涡的影响,阐明南海海洋对热带天气系统的影响。
8.近海生态系统演变及生态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