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农业部公告第1243号――审定通过125个稻、玉米、棉花、大豆、马铃薯品种业

  选育单位:济阳县鲁优棉花研究所、创世纪转基因技术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中棉12×sGK321
  特征特性:转抗虫基因中早熟常规品种,黄河流域棉区春播生育期122天。出苗较好,苗期长势一般,中、后期长势强,整齐度较好。株高106厘米,株型松散,果枝较长、平展略上举,茎秆茸毛较多,叶片中等大小、绿色,第一果枝节位7.5节,单株结铃18.4个,铃卵圆形,吐絮畅,单铃重6.2克,衣分38.9%,子指11.0克,霜前花率92.3%。耐枯萎病、耐黄萎病,抗棉铃虫。HVICC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30.3毫米,断裂比强度30.1厘牛/特克斯,马克隆值4.7,断裂伸长率6.7%,反射率73.9%,黄色深度8.1,整齐度指数85.1%,纺纱均匀性指数148。
  产量表现:2005-2006年参加黄河流域棉区中早熟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子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51.4千克、97.8千克和90.3千克,分别比对照中棉所45增产12.8%、17.5%和21.7%。2007年生产试验,子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03.90千克、84.65千克和79.74千克,分别比对照鲁棉研28减产0.3%、3.3%和2.7%。
  栽培技术要点:1.黄河流域棉区营养钵育苗移栽4月初育苗、5月上旬移栽,地膜覆盖4月中旬、露地直播4月20日前后播种。2.每亩种植密度,高肥水地块2000株、中等水肥地块2500株、旱薄地3000~3500株。3.施足底肥,早施花铃肥,适当补施盖顶肥。4.根据棉花长势及天气情况合理化控。5.二代棉铃虫一般年份不需防治,三、四代棉铃虫当百株二龄以上幼虫超过5头时应及时防治,全生育期注意防治棉蚜、红蜘蛛、盲蝽象、烟飞虱等其他害虫。6.枯、黄萎病重病地不宜种植。
  审定意见:转抗虫基因中早熟常规品种,已取得农业转基因生物生产应用安全证书,转基因生物名称为创鲁1号,符合国家棉花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山东西北部、西南部,河南东部、中部,安徽淮河以北麦田春套种植,应严格按照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允许的范围推广。

  审定编号:国审棉2009006
  品种名称:锦科杂1号
  选育单位:新乡市锦科棉花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品种来源:sGK791×豫668
  省级审定情况:2007年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转抗虫基因中熟杂交一代品种,黄河流域棉区春播生育期119天。出苗较快,前、中期长势和整齐度好,后期一般。株高102.0厘米,株型较松散,茎秆粗壮、茸毛稀,叶片中等大小、色浅绿,子叶肥大,第一果枝节位7.0节,单株结铃16.6个,铃卵圆形,吐絮畅,单铃重6.2克,衣分43.3%,子指9.9克,霜前花率95.8%。抗枯萎病,耐黄萎病,抗棉铃虫。HVICC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29.6毫米,断裂比强度29.8厘牛/特克斯,马克隆值4.8,断裂伸长率6.4%,反射率76.4%,黄色深度7.4,整齐度指数85.7%,纺纱均匀性指数149。
  产量表现:2006-2007年参加黄河流域棉区中熟杂交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子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41.3千克、104.5千克和100.1千克,分别比对照鲁棉研15增产4.9%、11.3%和12.7%。2008年生产试验,子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34.2千克、101.7千克和96.0千克,分别比对照鲁棉研15增产11.8%、16.9%和17.6%。
  栽培技术要点:1.黄河流域棉区营养钵育苗移栽4月初、地膜覆盖4月中旬、露地直播4月20日前后播种。2.每亩种植密度,高水肥地块1500~2000株;中等水肥地块2000~2500株;旱薄地3000株左右。3.施足底肥,重施初花肥,现蕾后注意喷施硼肥,适当补施盖顶肥。4.根据棉花长势及天气情况合理化控。5.二代棉铃虫一般年份不需防治,三、四代棉铃虫当百株二龄以上幼虫超过5头时应及时防治,全生育期注意防治棉蚜、红蜘蛛、肓蝽象、灰飞虱等其他害虫。6.黄萎病重病地不宜种植。
  审定意见:转抗虫基因中熟杂交一代品种,已取得农业转基因生物生产应用安全证书,转基因生物名称为sGKz27(锦科杂1号),符合国家棉花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山西南部,山东西南部、西北部,河南东部、北部,河北中南部,安徽淮河以北种植,应严格按照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允许的范围推广。

  审定编号:国审棉2009007
  品种名称:创杂棉28
  选育单位:创世纪转基因技术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469×1562
  特征特性:转抗虫基因中熟杂交一代品种,黄河流域棉区春播生育期122天。出苗较慢,前期长势和整齐度一般,中、后期好。株高101.4厘米,株型较松散,茎秆粗壮、茸毛密,叶片较大、色深绿,第一果枝节位7.2节,单株结铃16.5个,铃卵圆形,吐絮畅,单铃重6.5克,衣分39.6%,子指10.7克,霜前花率91.5%。抗枯萎病,耐黄萎病,抗棉铃虫。HVICC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30.5毫米,断裂比强度29.9厘牛/特克斯,马克隆值4.9,断裂伸长率6.5%,反射率75.5%,黄色深度7.7,整齐度指数85.2%,纺纱均匀性指数148。
  产量表现:2006-2007年参加黄河流域棉区中熟杂交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子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56.5千克、101.7千克和93.1千克,分别比对照鲁棉研15增产11.5%、8.3%和4.8%。2008年生产试验,子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39.9千克、96.6千克和87.2千克,分别比对照鲁棉研15增产14.6%、11.0%和6.9%。
  栽培技术要点:1.黄河流域棉区4月20日前后播种,地膜覆盖可适当提早。播种前选择晴天晒种1~2天。2.每亩种植密度一般1800~2500株,黄河流域北部棉区密度适当加大。3.施足底肥,重施花铃肥,后期施少量盖顶肥,蕾期适量喷施硼肥。4.根据天气和长势合理化控。5.二代棉铃虫一般年份不需防治,三、四代棉铃虫当百株二龄以上幼虫超过5头时应及时防治,全生育期注意防治棉蚜、红蜘蛛、盲蝽象等其他害虫。6.黄萎病重病地不宜种植。
  审定意见:转抗虫基因中熟杂交一代品种,已取得农业转基因生物生产应用安全证书,转基因生物名称为创杂棉28,符合国家棉花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山西南部、山东西北部、河南北部、河北中南部、河北南部种植,应严格按照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允许的范围推广。

  审定编号:国审棉2009008
  品种名称:冀杂999
  选育单位: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棉花研究所
  品种来源:冀优768×Z56-1系
  特征特性:转抗虫基因中熟杂交一代品种,黄河流域棉区春播生育期122天。出苗较慢,前、中期长势和整齐度一般,后期好。株高102.7厘米,株型较紧凑,茎秆粗壮、茸毛密,叶片较大、色深绿,第一果枝节位7.1节,单株结铃16.9个,铃长卵圆形,吐絮畅,单铃重6.7克,衣分39.8%,子指10.9克,霜前花率90.7%。抗枯萎病,耐黄萎病,抗棉铃虫。HVICC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30.2毫米,断裂比强度28.7厘牛/特克斯,马克隆值5.0,断裂伸长率6.6%,反射率75.7%,黄色深度7.7,整齐度指数84.9%,纺纱均匀性指数141。
  产量表现:2006-2007年参加黄河流域棉区中熟杂交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子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59.2千克、103.2千克和93.6千克,分别比对照鲁棉研15增产12.7%、9.9%和5.4%。2008年生产试验,子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37.5千克、96.2千克和85.0千克,分别比对照鲁棉研15增产13.8%、12.4%和7.9%。
  栽培技术要点:1.黄河流域棉区地膜覆盖4月中旬、露地直播4月下旬播种。2.每亩种植密度,高肥水地块2300~2500株,中等肥水地块2800~3300株,旱薄碱地4000~4600株。3.施足底肥,重施花铃肥,中后期适当喷施叶面肥。4.根据天气和棉花长势合理化控。5.二代棉铃虫一般年份不需防治,三、四代棉铃虫当百株二龄以上幼虫超过5头时应及时防治,全生育期注意防治棉蚜、红蜘蛛、盲蝽象等其他害虫。6.黄萎病重病地不宜种植。
  审定意见:转抗虫基因中熟杂交一代品种,已取得农业转基因生物生产应用安全证书,转基因生物名称为冀杂999,符合国家棉花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山东西北部、西南部,河南东部、北部,河北中南部,安徽淮河以北种植,应严格按照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允许的范围推广。

  审定编号:国审棉2009009
  品种名称:中棉所75
  选育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品种来源:中棉所41×中9425
  特征特性:转抗虫基因中熟杂交一代品种,黄河流域棉区春播生育期123天。出苗较快,全生育期长势和整齐度较好。株高103.1厘米,株型松散,茎秆茸毛稀,叶片较大、色深绿,第一果枝节位7.4节,单株结铃16.2个,铃卵圆形、铃尖明显、铃壳薄,吐絮畅,单铃重6.7克,衣分40.7%,子指11.1克,霜前花率92.7%。耐枯萎病,耐黄萎病,抗棉铃虫。HVICC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30.3毫米,断裂比强度29.3厘牛/特克斯,马克隆值5.1,断裂伸长率6.3%,反射率75.7%,黄色深度7.7,整齐度指数85.4%,纺纱均匀性指数144。
  产量表现:2006-2007年参加黄河流域棉区中熟杂交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子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56.4千克、104.3千克和96.7千克,分别比对照鲁棉研15增产11.5%、11.1%和8.9%。2008年生产试验,子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32.8千克、95.6千克和89.3千克,分别比对照鲁棉研15增产11.2%、9.9%和9.4%。
  栽培技术要点:1.黄河流域棉区营养钵育苗移栽4月上旬、地膜覆盖4月中旬、露地直播4月20日前后播种。2.每亩种植密度,高肥水地块1600~2000株、中等水肥地块2100~2400株、旱薄地2500株以上。3.施足底肥,早施花铃肥,适当补施盖顶肥。4.根据棉花长势及天气情况合理化控。5.二代棉铃虫一般年份不需防治,三、四代棉铃虫当百株二龄以上幼虫超过5头时应及时防治,全生育期注意防治棉蚜、红蜘蛛、盲蝽象等其他害虫。6.枯、黄萎病重病地不宜种植。
  审定意见:转抗虫基因中熟杂交一代品种,已取得农业转基因生物生产应用安全证书,转基因生物名称为SGKz中927,符合国家棉花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山东西南部、西北部,河南东部、北部,河北中南部,安徽淮河以北种植,应严格按照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允许的范围推广。

  审定编号:国审棉2009010
  品种名称:鲁棉研40号
  选育单位:山东棉花研究中心
  品种来源:鲁365×鲁S3232
  特征特性:转抗虫基因中熟杂交一代品种,黄河流域棉区春播生育期121天。出苗较快。全生育期长势和整齐度较好。株高102.1厘米,株型松散,茎秆茸毛稀,叶片较大、色浅绿,第一果枝节位7.4节,单株结铃17.8个,铃长卵圆形,吐絮畅,单铃重6.1克,衣分41.4%,子指10.4克,霜前花率93.4%。耐枯萎病,耐黄萎病,抗棉铃虫。HVICC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30.2毫米,断裂比强度30.3厘牛/特克斯,马克隆值4.8,断裂伸长率6.3%,反射率75.6%,黄色深度7.7,整齐度指数85.2%,纺纱均匀性指数149。
  产量表现:2006-2007年参加黄河流域棉区中熟杂交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子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45.1千克、101.5千克和94.8千克,分别比对照鲁棉研15增产6.6%、8.1%和6.8%。2008年生产试验,子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20.5千克、91.6千克和83.1千克,分别比对照鲁棉研15增产5.7%、7.0%和5.5%。
  栽培技术要点:1.黄河流域春播一般在4月20日前后,可直播或地膜覆盖。2.每亩种植密度一般在2500~3000株。3.施足底肥,重施花铃肥,如遇伏旱应及时浇水防止缺水早衰,4.合理化控,一般情况下蕾期、初花期和盛花期各化控一次。5.二代棉铃虫一般年份不需防治,三、四代棉铃虫当百株二龄以上幼虫超过5头时应及时防治,全生育期注意防治棉蚜、棉叶螨、烟粉虱和盲蝽象等其他害虫。6.枯、黄萎病重病地不宜种植。
  审定意见:转抗虫基因中熟杂交一代品种,已取得农业转基因生物生产应用安全证书,转基因生物名称为鲁H368,符合国家棉花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山东西北部、西南部,河南东部、北部,河北中南部,安徽淮河以北种植,应严格按照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允许的范围推广。

  审定编号:国审棉2009011
  品种名称:中棉所76
  选育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品种来源:531037×9901
  特征特性:转抗虫基因中熟杂交一代品种。黄河流域棉区春播生育期120天。出苗好,苗齐、壮,前、中期长势较强,整齐度好,后期长势转弱。株高102厘米,株型紧凑,茎秆紫红色,茸毛少,叶片较小,叶色深绿,通透性好,第一果枝节位7.3节,单株结铃17个,铃卵圆形,吐絮畅,单铃重5.79克,衣分39.24%,子指10.2克,霜前花率94.7%。抗枯萎病,耐黄萎病,抗棉铃虫。HVICC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30.8毫米,断裂比强度31.6厘牛/特克斯,马克隆值4.5,断裂伸长率6.7%,反射率72.6%,黄色深度8.5,整齐度指数85.2%,纺纱均匀性指数155。
  产量表现:2005-2006年参加黄河流域棉区中熟杂交棉区域试验,2005年子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40.2千克、94.1千克和89.1千克,分别比对照中棉所41增产13.2%、12.4%和13.5%;2006年子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33.8千克、91.9千克和87.1千克,分别比对照鲁棉研15号增产2.9%、减产0.2%和减产0.1%。2007年生产试验,子棉、皮棉、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12.2千克、86.8千克和82.4千克,分别比对照鲁棉研15增产1.5%,减产0.7%和减产0.1%。
  栽培技术要点:1.黄河流域棉区营养钵育苗移栽4月初、地膜覆盖4月中旬、露地直播4月20日前后播种。2.每亩种植密度2200~2800株。3.施足底肥,增施钾肥,重施花铃肥,后期及时喷施叶面肥。4.根据天气和长势情况合理化控。5.二代棉铃虫一般年份不需防治,三、四代棉铃虫当百株二龄以上幼虫超过5头时应及时防治,全生育期注意防治棉蚜、红蜘蛛、盲蝽象、斜纹夜蛾等其他害虫。6.黄萎病重病地不宜种植。
  审定意见:转抗虫基因中熟杂交一代品种,已取得农业转基因生物应用安全证书,转基因生物名称为SGK中9409,符合国家棉花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安徽淮河以北,河北中南部,河南北部、东部、中部,山东西南部,陕西关中棉区春播种植,应严格按照农业转基因生物应用安全证书允许的范围推广。

  审定编号:国审棉2009012
  品种名称:石杂101
  选育单位:石家庄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品种来源:SGK321×石抗141
  特征特性:转抗虫基因中熟杂交一代品种,黄河流域棉区春播生育期120天。出苗较快,前、中期长势和整齐度好,后期一般。株高105.5厘米,株型松散,茎秆粗壮、茸毛稀,叶片较大、色浅绿,子叶肥大,第一果枝节位7.1节,单株结铃18.6个,铃长卵圆形,吐絮畅,单铃重6.3克,衣分38.6%,子指11.2克,霜前花率93.1%。耐枯萎病,耐黄萎病,抗棉铃虫。HVICC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30.8毫米,断裂比强度29.8厘牛/特克斯,马克隆值4.8,断裂伸长率6.3%,反射率76.4%,黄色深度7.4,整齐度指数85.2%,纺纱均匀性指数149。
  产量表现:2006-2007年参加黄河流域棉区中熟杂交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子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61.7千克、100.9千克和93.9千克,分别比对照鲁棉研15增产13.8%、7.5%和5.7%。2008年生产试验,子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46.2千克、96.8千克和88.4千克,分别比对照鲁棉研15增产18.0%、13.1%和12.2%。
  栽培技术要点:1.黄河流域棉区营养钵育苗移栽4月初、地膜覆盖4月中旬、露地直播4月20日前后播种。2.每亩种植密度,高肥水地块1500~2000株,中等肥水地块2500株,旱薄地3000株以上。3.底肥以有机肥和磷、钾肥为主,追肥以氮肥和钾肥为主。4.根据天气和棉花长势合理化控。5.二代棉铃虫一般年份不需防治,三、四代棉铃虫当百株二龄以上幼虫超过5头时应及时防治,全生育期注意防治棉蚜、红蜘蛛、盲蝽象等其他害虫。6.枯、黄萎病重病地不宜种植。
  审定意见:转抗虫基因中熟杂交一代品种,已取得农业转基因生物生产应用安全证书,转基因生物名称为sGKz18(石杂101),符合国家棉花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山西南部,山东西南部、西北部,河南北部,河北中南部,安徽淮河以北种植,应严格按照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允许的范围推广。

  审定编号:国审棉2009013
  品种名称:鲁棉研39号
  选育单位:山东棉花研究中心
  品种来源:DR43系×118系
  特征特性:转抗虫基因中熟杂交一代品种,黄河流域棉区春播生育期121天。出苗较快,前、中期长势和整齐度较好,后期一般。株高100.6厘米,株型紧凑,果枝较长、夹角较大,茎秆粗壮、茸毛较密,叶片较大、深绿色,子叶大。第一果枝节位6.9节,单株结铃16.6个,铃卵圆形,吐絮畅,单铃重6.4克,衣分40.8%,子指10.4克,霜前花率93.9%。耐枯萎病,耐黄萎病,抗棉铃虫。HVICC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30.4毫米,断裂比强度29.9厘牛/特克斯,马克隆值4.7,断裂伸长率6.3%,反射率75.8%,黄色深度8.0,整齐度指数85.6%,纺纱均匀性指数151。
  产量表现:2006-2007年参加黄河流域棉区中熟杂交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子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43.7千克、99.5千克和93.4千克,分别比对照鲁棉研15增产6.0%、6.0%和5.2%。2008年生产试验,子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29.1千克、97.1千克和90.3千克,分别比对照鲁棉研15增产9.4%、11.6%和10.7%。
  栽培技术要点:1.黄河流域棉区营养钵育苗移栽4月初、地膜覆盖4月中旬、露地直播4月20日前后播种。2.每亩种植密度,高肥水地块2000~2300株、中等水肥地块2500~3000株。3.施足底肥,早施花铃肥,适当补施盖顶肥。4.根据棉花长势及天气情况合理化控。5.二代棉铃虫一般年份不需防治,三、四代棉铃虫当百株二龄以上幼虫超过5头时应及时防治,全生育期注意防治棉蚜、红蜘蛛、盲蝽象等其他害虫。6.枯、黄萎病重病地不宜种植。
  审定意见:转抗虫基因中熟杂交一代品种,已取得农业转基因生物生产应用安全证书,转基因生物名称为鲁4H1,符合国家棉花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山东西南部、西北部,河南东部、北部,河北中南部,安徽淮河以北种植,应严格按照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允许的范围推广。

  审定编号:国审棉2009014
  品种名称:邯7860
  选育单位:邯郸市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品种来源:邯93-2×GK12
  省级审定情况:2006年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转抗虫基因中早熟常规品种,黄河流域棉区春播生育期118天。出苗快,前、中期长势强,后期长势弱,易早衰。株高94.7厘米,株型松散,茎秆茸毛多,叶片中等大小、深绿色,第一果枝节位6.6节,单株结铃17.7个,铃卵圆形,吐絮畅,单铃重6.1克,衣分39.1%,子指10.7克,霜前花率93.8%。抗枯萎病,耐黄萎病,抗棉铃虫。HVICC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30.0毫米,断裂比强度29.3厘牛/特克斯,马克隆值5.1,断裂伸长率6.4%,反射率74.9%,黄色深度7.4,整齐度指数85.5%,纺纱均匀性指数143。
  产量表现:2006-2007年参加黄河流域棉区中早熟组品种区域试验,2006年子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47.1千克、93.3千克和87.3千克,分别比对照中棉所45增产8.6%、9.5%和16.4%;2007年子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28.05千克、92.64千克和87.16千克,分别比对照鲁棉研28增产10.1%、6.3%和13.9%。2008年生产试验,子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18.6千克、89.1千克和77.7千克,分别比对照鲁棉研28增产7.2%、3.6%和5.7%。
  栽培技术要点:1.黄河流域棉区4月下旬播种,直播、地膜覆盖种植均可。2.每亩种植密度,一般棉田3300~4300株,高水肥棉田2500~3500株。3.施肥以基肥为主,追肥为辅。基肥应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初花期适量追施氮肥。6月中下旬合理灌水,开花后遇旱及时浇水。4.全程合理化控。5.二代棉铃虫一般年份不需防治,三、四代棉铃虫当百株二龄以上幼虫超过5头时应及时防治,全生育期注意防治棉蚜、红蜘蛛、盲蝽象等其他害虫。6.黄萎病重病地不宜种植。
  审定意见:转抗虫基因中早熟常规品种,已取得农业转基因生物生产应用安全证书,转基因生物名称为邯7860,符合国家棉花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河北南部,山东西北、西南部,河南东部、中部,安徽淮河以北麦田春套种植,应严格按照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允许的范围推广。

  审定编号:国审棉2009015
  品种名称:邯杂301
  选育单位:邯郸市农业科学院
  品种来源:邯750A×邯R251
  特征特性:转抗虫基因中早熟杂交一代品种,黄河流域棉区春播生育期119天。出苗快,前、中期长势强,整齐度好,后期易早衰。株高95.5厘米,株型紧凑,茎秆茸毛多,叶片中等大小、浅绿色,第一果枝节位6.1节,单株结铃19.8个,铃卵圆形,吐絮畅,单铃重5.9克,衣分42.3%,子指9.3克,霜前花率94.8%。耐枯萎病,耐黄萎病,抗棉铃虫。HVICC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28.2毫米,断裂比强度28.0厘牛/特克斯,马克隆值5.0,断裂伸长率6.7%,反射率76.0%,黄色深度7.1,整齐度指数84.5%,纺纱均匀性指数134。
  产量表现:2006-2007年参加黄河流域棉区中早熟组品种区域试验,2006年子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59.7千克、107.4千克和102.2千克,分别比对照中棉所45增产14.1%、26.1%和36.3%;2007年子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23.11千克、96.85千克和91.37千克,分别比对照鲁棉研28增产7.8%、11.1%和19.4%。2008年生产试验,子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25.0千克、96.5千克和83.4千克,分别比对照鲁棉研28增产10.3%、12.2%和13.5%。
  栽培技术要点:1.黄河流域棉区育苗移栽4月上旬育苗、5月上旬移栽,地膜覆盖4月25~5月5日播种,露地直播5月上旬播种。2.每亩种植密度,中等肥水地块3000~3500株,高肥水地块2500株左右。3.施足底肥,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增施钾肥,重施花铃肥。4.前中期适时化控,后期酌情减少用量。5.二代棉铃虫一般不用防治,三、四代棉铃虫发生高峰期需防治,注意防治棉蚜、红蜘蛛、盲蝽象等其他害虫。6.枯、黄萎病重病地不宜种植。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