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大型基础设施和国家重点建设工程不断兴建,解决好工程移民的安置问题已成为一项直接关系民生和社会稳定的工作。2006年国家出台政策对原迁移民给予资金补助,移民档案立刻成为各个时期工程移民政策落实的依据。辽宁本溪桓仁县有7座大中型水库,原迁移民近10万人口,许多人需要档案来解决困难。县档案馆存放的全县历次原迁移民登记资料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一年时间里,县内外前来查阅移民档案的群众达3千多人次,查阅移民档案1万多卷次,全县得到原迁移民补助资金6000多万元;同样面临移民问题时,安徽省全椒县档案馆在县委、县政府“一切以档案为准”的要求下,接收整合了分散在各个单位的上万卷移民档案,及时提供给有关部门,为维护农民权益、落实国家政策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领域进一步拓宽。
村务档案管理水平得到提升。档案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服务是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重点之一。各级档案部门引导各行政村加强和规范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档案的管理,使村级档案成为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的基础保障。浙江省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领导小组吸收省档案局为成员单位,参与全省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的年度检查指导。在《浙江省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示范单位考核办法》中明确规定了村务档案管理的任务,每年的全省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计划都对档案工作提出相应的要求。河北赵县拨出专门的经费,制作了统一格式的村务公开档案册,逐项列出集体的收入和开支,按照档案工作的业务规范要求,进行了整理、编目和保管,群众对此很满意。各级档案部门通过强化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档案促进了档案在村务公开、村政管理中的作用。依托丰富的档案内容,村务公开范围由结果公开向决策过程公开转变,村务公开的内涵也由“还干部清白,给群众明白”,向更高层次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转变。
基层党组织档案不断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建设是各项建设的保证,各级档案部门十分重视抓好基层党组织建设档案工作,许多地方在村级档案的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中明确列出了党组织档案。山西长治市在基层党组织建设中专门要求建立“三档”,即历年支部工作档案、后备干部档案和入党积极分子档案,使档案真正成为基层党组织阵地建设的基石和成果。
农民工档案开始建立。农民进城务工是我国城市化进程出现的一种新的普遍现象,是当前农民致富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当今中国社会事关稳定的一件大事。各地档案部门适应这一新的情况,及时为农民工建立档案。哈尔滨市档案局与市农委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民工建档的通知》,并为全市200多万农民工建立了档案。浙江不少地方给农民的技术培训建立档案,为农民进城务工牵线搭桥,使档案直接为农民就业致富服务。在解决如何建立覆盖进城务工人员的服务体系上,上海闵行区针对各乡镇外来人口远远超过户籍人口的情况,建成存有300万条记录的“区实有人口综合信息资源库”,并利用档案信息实时跟踪企业外来用工人数,核实农民工参保情况,保障了外来人员和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文化遗产档案得到重视。近年,农村文化遗产保护被提上新农村建设的议事日程,各级档案部门及时跟进。上海浦东新区档案局建立了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办法》、《传统特色档案分类大纲和保管期限表》等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业务标准框架,为“三林刺绣”、“浦东说书”、“三林舞龙”等农民喜闻乐见的农村传统文化建立档案。河南濮阳市东北庄被誉为“中国杂技之乡”,当地档案部门组织人员搜集该村有关杂技门类、创始时间、发展历程、获奖证书、奖牌等档案材料,帮助指导整理出了文化产业档案,极大地丰富了新农村文化内容。
新型农村合作组织及时建档。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种过去没有见过的新型农村合作组织、服务组织大量涌现。黑龙江、江苏、浙江、湖北、宁夏等省、自治区,都及时地把这些新型社会组织纳入视野,开展了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档案管理的指导工作,进一步扩大了农业、农村档案工作的服务领域。
民情档案得到关注。浙江省在总结磐安县高二乡建立民情档案制度的基础上,把了解民情作为服务民生的基础,研究开发了“民情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对农村乡情、村情、户情的动态管理,使各级领导和乡镇机关干部能够“鼠标轻点触,民情尽掌握”。通过建立民情档案这一抓手,使档案工作嵌入到农村各级领导的管理过程中去,嵌入到新农村建设各个部门的工作当中去,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水平迈上了一个新高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