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甲型H1N1流感医院感染控制技术指南(试行)》的通知[失效]

  (4)进入隔离病房、隔离病区的医务人员必须戴医用防护口罩,穿工作服、隔离衣或防护服、鞋套,戴手套、工作帽。严格按照清洁区、潜在污染区和污染区的划分,正确穿戴和脱摘防护用品,并注意呼吸道、口腔、鼻腔黏膜和眼睛的卫生与保护。

  穿戴防护用品应遵循的程序:

  ① 清洁区进入潜在污染区:洗手→戴帽子→戴医用防护口罩→穿工作衣裤→换工作鞋后→进入潜在污染区。手部皮肤破损的戴乳胶手套。

  ② 潜在污染区进入污染区:穿隔离衣或防护服→戴护目镜/防护面罩→戴手套→穿鞋套→进入污染区。

  脱防护用品应遵循的程序:

  ① 医务人员离开污染区进入潜在污染区前:摘手套、消毒双手→摘护目镜/防护面罩→脱隔离衣或防护服→脱鞋套→洗手和/或手消毒→进入潜在污染区,洗手或手消毒。用后物品分别放置于专用污物容器内。

  ② 从潜在污染区进入清洁区前:洗手和/或手消毒→脱工作服→摘医用防护口罩→摘帽子→洗手和/或手消毒后,进入清洁区。

  ③ 沐浴、更衣→离开清洁区。

  注意事项:

  ① 医用防护口罩可以持续应用6小时-8小时,遇污染或潮湿,应及时更换。

  ② 离开隔离区前应对佩戴的眼镜进行消毒。

  ③ 医务人员接触多个同类传染病患者时,隔离衣或防护服可连续应用。

  ④ 接触疑似患者,隔离衣或防护服应在接触每个患者之间进行更换。

  ⑤ 隔离衣或防护服被患者血液、体液、污物污染时,应及时更换。

  ⑥ 戴医用防护口罩或全面型呼吸防护器应进行面部密合性试验。

  ⑦ 隔离区工作的医务人员应每日监测体温两次,体温超过37.5℃及时就诊。

  4.三级防护:适用于为实施可引发气溶胶操作的医务人员。

  可引发气溶胶的操作包括气管内插管、雾化治疗、诱发痰液的检查、支气管镜、呼吸道痰液抽吸、气管切口的护理、胸腔物理治疗、鼻咽部抽吸、面罩正压通气(如BiPAP和CPAP)、高频震荡通气、复苏操作、死后肺组织活检等。

  除二级防护外,应当加戴面罩或全面型呼吸防护器。

  (四)患者的防护。

  1.甲型H1N1流感疑似患者或者确诊患者按指定路线进入病区。

  2.患者进入病区前应当更换患者服,个人物品及换下的衣服集中消毒处理后,存放于指定地点由医疗机构统一保管。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