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是部分企业经营更加困难,就业形势严峻。中小企业停产、歇业现象增多,一些大企业也出现较大亏损。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增速下降,农民工提前返乡增多。
五是财政收入增幅逐步回落,金融市场潜在风险不容忽视。全国财政收入上半年增长33.3%(主要是汇算清缴去年企业所得税收入较多等因素影响),三季度增长10.5%,由于经济增长减速、企业利润减少、股市和房市低迷等影响,以及政策性减免税收,财政收入呈逐季下滑态势,10月份开始出现负增长,当月同比下降0.3%,11月份下降幅度进一步扩大到3.1%。国际金融动荡严重影响了国内投资者信心,股票市场持续低迷;由于企业亏损增加、利润减少,银行体系经营压力加大,潜伏着资产质量下降的风险。
三、积极采取措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面对多方面的严峻挑战,中央审时度势、未雨绸缪,见事早、行动快,及时调整宏观调控的方向和政策重点。今年以来,中央反复强调,必须看到国际环境更趋严峻复杂,不利因素、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年中,根据形势变化,及时将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由年初的“防经济过热、防明显通胀”调整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进入三季度,针对国际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对我国经济负面影响日益加重的情况,中央果断提出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提出“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的工作要求,迅速研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特别是提出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十项措施,决定在今年四季度增加安排中央投资1000亿元和提前下达灾后恢复重建基金200亿元。目前,这些政策措施对增强信心、克服困难、稳定经济正在发挥重要作用。
(一)抓紧安排好新增中央政府投资。各地区各有关部门按照中央迅速出手、争分夺秒、不可贻误时机的要求,通力协作,到12月15日,今年新增1000亿元中央投资计划已全部下达,其中大部分已安排到项目。200亿元灾后恢复重建基金也已下达。在投资方向上,一是改善民生,加大了对关系人民群众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农村水电路气、教育文化卫生基础设施等的建设力度,共安排资金380亿元;二是加强“三农”,重点支持重大水利工程、大中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优质粮食工程、动物防疫体系等的建设,共安排资金190亿元;三是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安排了一批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节能减排和企业技术进步等项目,共安排资金180亿元;四是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进一批煤运通道、客运专线、西部干线等铁路建设和城市电网改造,重点解决高速公路网连通问题,共安排资金250亿元;五是灾后恢复重建,重点是加快恢复灾区群众基本生活和公共服务设施,尽快恢复生产条件。以上都是需要尽快加大投入的领域,是扩大内需的潜力所在。其中既没有用于生产能力过剩领域的投资,更没有“两高一资”方面的投入,不会形成低水平重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