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西藏属冻融区和草原区,西藏高原冻融区的主要治理措施是:以保护现有的自然生态系统为主,加强天然草场、重要江河源区水源涵养林和原始林保护,防止不合理开发。根据植被地带性分异、主导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相似性、地貌格局与地貌类型相似性、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条件组合特征相对一致性,并适当考虑流域单元相对完整性原则,将西藏分为3 个生态安全屏障区和10 个亚区。
一、藏北高原和藏西山地生态安全屏障区
该区包括藏北高原湖盆区、藏西阿里高原山地区及雅鲁藏布江江源区。该区处于青藏冷高压干冷西北气流控制下,气候环境具有降水少,低温持续时间长、太阳辐射强烈和多大风等特点。区内从东往西发育了高寒草甸、高寒草甸草原、高寒草原、高寒荒漠草原和温性荒漠草原等生态系统,从南往北主要为高寒草原、高寒荒漠草原和高寒荒漠等生态系统。该区是以草甸-草原-荒漠生态系统为主体的生态屏障区。其中,高寒草原生态系统分布面积最大,其次为高寒草甸、高寒荒漠草原和高寒荒漠。这些草原生态系统在维系西藏高寒高原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域生态环境和发展西藏草地畜牧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该屏障区主要治理措施是:通过天然草地保护,使该区特有高寒野生动植物得到保护。
该区可分为三个生态屏障亚区:羌塘高原北部、昆仑山南翼及通天河上游高寒特有生物多样性保护亚区,羌塘高原南部及藏西山地土地沙漠化控制与牧业适度发展亚区,那曲地区东部及当曲流域水源涵养亚区。
(一)羌塘高原北部、昆仑山南翼及通天河上游高寒特有生物多样性保护亚区
该亚区地处羌塘高原北部和昆仑山脉南侧,地势开阔和缓,高原面一般海拔4800~5100 米。区内气候极端寒冷干燥,大风频繁,年均温-2~-10℃,年降水量50~150 毫米,部分地区不足50 毫米,昼夜温差大。主要生态系统类型为高寒荒漠和高寒荒漠草原,生态系统结构简单,植物组成单一。主要治理措施是保护高寒荒漠和荒漠草原生物多样性,特别是珍稀特有动植物种。
(二)羌塘高原南部及藏西山地土地沙漠化控制与牧业适度发展亚区
该亚区地处羌塘高原南部,区内既有地势平缓的高原丘陵湖盆,又有高海拔的冈底斯山和喜马拉雅山。前者海拔一般4500~ 5000 米,后者高达5000 米以上。区内气候寒冷干燥,羌塘高原南部湖盆区年均温0℃以下,一年中月均温大于0℃的月份有5~ 6 个月,年均降水量150~300 毫米。阿里高原山地气候温凉、干旱,年均雨量50~200 毫米。生态系统类型以高寒草原生态系统为主,其次为温性荒漠、温性荒漠草原和高寒荒漠草原等。这些生态系统类型结构简单、植物种类少。自然状态下的草地植被覆盖度较低。主要治理措施是加强高寒和温性脆弱草原生态系统的保护。
(三)那曲地区东部及当曲流域水源涵养亚区
该区地处羌塘高原东部的怒江源头区及藏北内外流分水岭的部分地区,地势开阔平缓,海拔一般4400~4800 米,属于寒冷半湿润气候,年均温-3~0℃,年均降水量400~500 毫米。主要生态系统类型为高寒草甸和高寒草甸草原,草地植被组成较高寒草原类复杂。主要治理措施是保护怒江源区水源涵养功能和发展草原畜牧业。
二、藏南及喜马拉雅中段生态安全屏障区
该区由冈底斯山脉(中东段)、喜马拉雅山脉(中段)和处于这两大山脉之间的“一江两河”三大不同地貌单元组成。冈底斯山脉是高原内部自然生态环境的一条重要分界线,山脉南侧为雅鲁藏布江宽谷盆地,从谷底到山脊相对高差达1000 米以上,发育了以高原温带半干旱灌丛草原为基带的多层次山地生态系统。喜马拉雅山脉位于该区的南缘,高大山体阻挡了来自印度洋暖湿气流进入高原内部,并在其北侧形成干旱少雨区,并发育了大面积的山原高寒草原生态系统,其南侧发育了以亚热带常绿发育林为基带的多层次生态系统。“一江两河”地区河谷海拔多在4000 米以下,河谷平原面积大,分布广,具有高原温带半干旱的气候特征,水热组合条件较好。主要治理措施是加强高山区天然草地保护、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防治,为农牧业生产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基础。
依据该区内不同生态系统类型的空间分布及其结构与功能的区域差异,可分为三个生态屏障亚区:雅鲁藏布江中游宽谷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控制及经济重点发展亚区,中喜马拉雅山北侧山原宽谷盆地土地沙化控制与农牧业适度发展亚区,中喜马拉雅山南坡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旅游业发展亚区。
(一)雅鲁藏布江中游宽谷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控制及经济重点发展亚区
该亚区地处冈底斯山和喜马拉雅山之间,包括雅鲁藏布江中游宽谷和冈底斯山南侧山地。本亚区属温暖半干旱气候区,年均温2~8℃之间,年降水量300~500 毫米,两者在河谷区均由东向西减少。河谷地带平地面积大,河漫滩发育,冬春多大风。区内河谷地带生态系统以温性灌丛草原为主,多由沙生槐、多刺锦鸡儿、蒿、白草、三刺草与固沙草等旱生灌木、小半灌木与草本植被组成,草地生产力和生物量较高。主要治理措施是加强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