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印发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2008―2030年)的通知

  二、存在的问题
  由于高原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全球气候变暖趋势已经对西藏自然生态系统产生了一系列负面影响。有关研究表明,1961-2007 年,西藏地区年平均气温每10 年以0.32℃的速率上升,明显高于全国和全球的增温率。气候变化导致冰川退缩、贮量减少,高原冻土下界上升、冻融消融作用加强,进而诱发草地退化、土地荒漠化等问题。西藏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任务十分繁重。一是草地退化。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草地退化趋势较明显,草地生态系统防风固沙和水源涵养等服务功能减弱。二是土地沙化。在强盛风力和气候干旱的共同作用下,风蚀作用加剧,土地沙化存在加剧的威胁。三是水土流失。西藏属高寒草甸和草原区,水土保持能力差。全球气候变暖使西藏冻土消融加快,易加剧水土流失。四是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全球变暖引起部分地区的干旱化趋势,使原生植被群落的优势种逐渐减少,出现大量杂类草植物和毒草类植物;部分地区的湖泊面积缩小,盐度上升。此外,由于气候变化,西藏以旱灾、沙尘、洪水为主的气象灾害,以崩塌、滑坡泥石流为主的地质灾害和以鼠、虫、毒草为主的生物灾害,防治任务也十分繁重。
  编制并实施好《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2008-2030年)》,是进一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关于西藏生态环境建设的指示精神,保护好西藏生态环境的具体措施。

第三章 规划的总体思路

第一节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


  《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对全国陆地生态环境的建设进行了全面规划,主要包括:天然林草等自然资源保护、植树种草、水土保持、防治荒漠化、草原建设、生态农业等,其中,青藏高原冻融区和草原区被列为全国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重点区域。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的重点和核心是冻融区草地生态保护与建设。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优先,重视自然恢复,通过必要的保护与建设措施,实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保障国家生态安全,正确处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促进广大农牧区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和农牧民增收。
  二、基本原则
  (一)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突出重点、分步实施
  统筹规划,从整体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合理布局,建设保护、建设、支撑保障三大体系;突出重点,重点加强冻融区、草原区的保护;分步实施,率先推进重点区域的生态保护和建设。
  (二)尊重自然规律,依法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积极推进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生态保护,优先保护天然植被,重视自然修复;尊重自然规律,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讲究实效;采取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科学配置各种治理措施,发挥综合治理效益。建立完善科技支撑体系,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加快保护与建设进程;贯彻执行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法规,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法规保障体系。
  (三)将维护生态服务功能和促进农牧民增收相结合
  西藏拥有除海洋生态系统以外的所有陆地生态系统,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形成了以高寒草地生态系统为主的独特而完整的生态系统,并具有我国其它地区无可替代的重要生态功能。要坚持保护生态系统结构完整性,维护重要生态功能。西藏独特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草地资源还是广大农牧民赖以生存和提高生活水平的基础,要坚持把生态环境建设与农牧民增收致富结合起来。
  三、规划的目标
  (一)规划的近期目标
  到2015 年,西藏自治区退化草地治理,草原鼠害治理取得重大进展;草畜矛盾得到明显缓解;重点区域的沙化土地治理、水土流失治理明显推进;大江大河源头区、重要湖泊、湿地、河谷生物多样性保护进展加快;生态环境监管体系和监测网络基本适应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需要;传统能源替代对生态环境保护支撑作用明显增强,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开始步入协调发展轨道。
  (二)规划的远期目标
  到2030 年,西藏自治区的退化草地和草原鼠害基本得到治理;沙化土地和水土流失治理面积大幅度提高;大江大河源头区、重要湖泊、湿地、河谷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重大进展;生态环境监管体系和监测网络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农村传统能源替代,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呈现协调发展态势。

第二节 总体布局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