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十七大又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残疾人事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残疾人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参与者、受益者,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难度最大的一个群体。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监测指标体系难以将残疾人这一特殊困难群体的相关目标直接纳入其中,而且国家指标的平均数很可能会掩盖残疾人状况的特殊性。因此,有必要在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监测指标体系基础上,充分考虑残疾人的特殊需求和保障,建立一套残疾人小康进程监测指标体系,以监测残疾人小康实现程度,针对存在的问题和差距制定发展规划、出台法规政策和加强管理服务,形成特殊保障机制,推动残疾人和全国人民一道共奔小康社会,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召集各方面专家组成课题组,在国家统计局制订的《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基础上,经过长时间的研究论证和实地监测检验,建立了一套《全国残疾人小康进程监测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依据在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基础上形成的残疾人状况监测指标,结合中国残联2005年设计的残疾人小康指标体系完善而成,该体系包含残疾人生存状况、发展状况和环境状况等三个方面17项指标。
(一)生存状况。指狭义上的生活质量,是整个指标体系中最重要的部分,直接反映残疾人的生活状况,是残疾人实现全面小康的前提。它包括残疾人的收入、消费、住房和婚姻状况等。监测指标有:残疾人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残疾人家庭恩格尔系数、残疾人家庭人均生活用电量、残疾人家庭人均住房使用面积、适龄残疾人在婚率。
(二)发展状况。是整个指标体系中最能体现残疾人特殊性的部分,涵盖了残疾人工作的主要方面。它包括残疾人的康复、教育、就业、社会保障以及社会参与等方面的事业发展情况,与残疾人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反映了残疾人当前最迫切的需求。监测指标有:康复服务覆盖率、学龄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比例、城镇残疾人登记失业率、城镇残疾人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农村残疾人合作医疗覆盖率、百户残疾人家庭电话拥有量、百户残疾人家庭彩色电视机拥有量、百户残疾人家庭家用电脑拥有量、社区活动参与率。
(三)环境状况。是残疾人实现全面小康重要的外部条件,主要包括残疾人事业的法制环境、残疾人参与社会的无障碍环境等,它们为残疾人生存、发展提供环境保障。监测指标有:残疾人对无障碍环境的满意率、社区服务覆盖率、法律服务满意率。
二、2007年度全国残疾人小康实现程度监测结果
(一)总体评价
建立残疾人全面小康监测指标体系,目的是对残疾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进行监测与评价。
2007年度残疾人小康实现程度分析报告是在2007年度全国残疾人状况监测报告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监测结果,对本年度残疾人小康实现程度进行的分析。监测及分析依据为2006年4月1日至2007年4月1日残疾人状况监测结果(以下统称2007年度)。
监测表明,2007年度全国残疾人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为46.5%(见表1)。
在监测指标体系的17个指标中,有8个指标实现程度在50%以下,有9个指标超过了50%,其中6个指标实现程度在70%以上。这表明,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之下,通过残疾人事业二十多年的发展,残疾人的整体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有了较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