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构建影响青少年的传媒体系。充分发挥传媒对青少年的影响力,善于把教育引导的目标、内容通过各种传媒有效渗透、传递给青少年。
--加强团属传媒建设。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巩固报刊、出版阵地,拓展网络媒体,探索手机、电视、广播等其他大众媒体,更好地发挥校园媒体、企业媒体的作用,努力打造定位明确、特色鲜明、功能互补、覆盖广泛的团属传媒体系。坚持分众化、对象化,面向团的组织、团的干部、团员青年、少先队员和社会读者等不同层级,不断加强内容建设和渠道建设,使团属传媒成为传播先进思想、扩大共青团影响力的重要渠道。
--加强网上引导。积极推进团属网络资源整合,建设好中国青年网、中国共青团网、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网站以及各级团组织的骨干网站。运用博客、网络视频、手机报等新的媒体形式,增强对青少年的吸引。依托网络开展舆情分析、思想引导和文明上网教育,使网络成为引导青少年的生动课堂。
--加强与社会媒体合作。借助社会上各种报刊、广播、电视、网站等主流媒体力量,宣传和展示团的工作、扩大团的影响,树立可学、可亲、可敬的青少年典型,影响和引导广大青少年。
三、服务青年
抓住青年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困难和问题,把促进青年就业创业作为服务青年的重中之重,在党政工作格局中找准促进青年就业创业的切入点,坚持就业与创业相结合,遵循市场经济的基本准则,为青年就业创业提供扎扎实实的帮助。
1.加强技能培训
--深入推进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和大学生“挑战杯”竞赛活动,帮助大学生切实提高综合素质和求职就业的技能。
--深化青工技能振兴计划和青年岗位能手活动,开展技能培训、技能竞赛等工作,拓展工作领域,丰富职业类别,帮助青年职工提高职业素质和创新能力。
--加强对农村青年和进城务工青年的培训,开展“订单式”的科技培训和技能素质培训,帮助他们提高发展现代农业、务工经商的能力,培养一大批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
2.开展信息服务
--充分发挥团的组织网络优势,统筹城市和农村、输出地和流入地、学校和企业及城市社区的各类就业信息,为青年与用工岗位之间搭建及时、有效的对接平台。动员各方面资源和力量,努力为家庭经济困难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