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国土资源部关于发布实施《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08-2015年)》的通知

  注:*表示规模以上企业数据

  (二)矿产资源保障程度基本态势

  经济社会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持续快速增长,矿产资源保障程度总体不足。规划期间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将快速推进,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矿产资源市场需求强劲,重要矿产消费增长快于生产增长。我国矿产资源总量大,但人均少、禀赋差,大宗、支柱性矿产不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资源国情,决定了矿产资源大量快速消耗态势短期内难以逆转,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煤炭消费量将超过35亿吨,2008-2020年累计需求超过430亿吨;石油5亿吨,累计需求超过60亿吨;铁矿石13亿吨,累计需求超过160亿吨;精炼铜730-760万吨,累计需求将近1亿吨;铝1300-1400万吨,累计需求超过1.6亿吨。如不加强勘查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届时在我国45种主要矿产中,有19种矿产将出现不同程度的短缺,其中11种为国民经济支柱性矿产,石油的对外依存度将上升到60%,铁矿石的对外依存度在40%左右,铜和钾的对外依存度仍将保持在70%左右。

  我国矿产资源潜力很大,具有提高保障程度的有利条件。我国成矿地质条件有利,主要矿产资源总体查明程度约为三分之一,多数重要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潜力较大。石油探明程度约33%,储量和产量增长具备资源基础。天然气探明程度约14%,1000米以浅的煤炭查明程度约37%,资源前景广阔。煤层气处于勘探初级阶段,将成为我国能源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油页岩资源潜力可观,有望成为可供利用的重要油源。重要金属矿产资源查明程度平均为35%,铁、铝等大宗矿产查明率为40%左右,预测我国1000米以浅未查明的铁矿石远景资源有1000亿吨以上。西部新区和中东部隐伏矿床的找矿潜力巨大,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成果表明,已知矿床深部和外围大多具有增储挖潜条件。同时,我国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潜力巨大,通过加强管理、推进科技进步和发展循环经济,提高矿产资源利用效率有较大的空间。

  (三)矿产资源勘查开发面临新挑战

  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制约因素增多,增储增产难度加大。目前,我国重要矿产资源储量增长相对缓慢,找矿难度不断增大,隐伏区、深部区等找矿方法尚未有效突破,一大批老矿山可采储量急剧下降,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接续基地严重不足,一些重要矿产储量消耗快于储量增长。由于我国长期形成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和结构性矛盾尚未根本改变,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粗放浪费,综合利用率较低,矿山布局和结构不尽合理,矿产开发小、散、乱和矿山环境破坏等问题突出,加剧了资源供求紧张状况。我国资源性产品的成本核算尚未与国际接轨,矿产资源所有权益和矿山环境补偿未能在矿产资源开采成本中完全体现,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方面的利益诉求和矛盾纠纷凸显。同时,矿产资源宏观调控体系不尽完善,资源的规划统筹和市场配置缺乏制度性保障,资源配置机制尚不健全,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

  外部环境复杂多变,矿业合作挑战加大。全球矿业市场活跃,资源配置和矿业全球化趋势明显,为我国利用国外资源和市场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但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矿产品价格大幅波动,境外勘查开发矿产资源和进口矿产品成本增大。加之我国资源战略储备能力不足,有效应对资源供应中断和重大突发事件的预警应急能力较弱,矿产资源安全供应面临更大的挑战。

  二、指导原则、规划目标与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围绕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目标,切实提高矿产资源保障能力。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方针,以矿产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为主线,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宏观调控,构建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新机制,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统筹安排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与保护的任务。

  (二)基本原则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坚持以下原则:

  开源节流,保障发展。地质勘查先行,统筹协调公益性和商业性地质工作,遵循地质规律,强化基础地质工作,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增加地质勘查投入,找新区、上专项、挖老点、走出去、依靠科技和人才,努力实现找矿重大突破,提前5-10年为国民经济发展奠定资源基础。着力转变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式,把节约放在首位,综合勘查与综合开采,大幅提高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促进保障发展与保护资源双赢。

  合理开发,注重保护。强化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统一规划和管理,落实共同责任,各级人民政府、各部门协作联动,政府、企业各负其责,严格准入条件,合理开发和高效利用资源,最大限度减少资源开发活动对周边地区的环境影响和破坏,推进矿区废弃土地复垦,切实保护矿山地质环境和耕地,发展绿色矿业,促进矿产资源开发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相协调。

  突出重点,优化布局。按照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根据矿产资源赋存特点和开发利用条件,调控和引导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方向、时序和重点,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勘查开发合理布局。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按照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促进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依靠科技,完善机制。完善创新体系,推进矿产资源勘查、开采和综合利用等环节的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提高缓解矿产资源瓶颈制约的科技支撑能力。宏观调控与市场配置相结合,建立完善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管理新机制,规范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秩序,增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宏观调控能力。

  立足国内,扩大合作。统筹考虑我国地质条件和资源基础,加强国内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充分挖掘国内增储增产潜力。鼓励和引导国内企业积极参与重要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国际合作,实现矿业共赢发展。

  (三)规划目标

  面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全面提高矿产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切实巩固保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矿产资源基础。加大矿产资源勘查力度,实现找矿重大突破。矿产资源开发有序规范,资源开发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矿产资源持续供应能力不断增强。绿色矿山格局基本形成,矿山地质环境状况明显改善,矿山废弃地土地复垦程度不断提高。全面提升矿产资源宏观管理能力,以市场为主导的矿产资源优化配置机制不断完善,适应市场经济规则的矿业开发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基本完善,矿产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水平全面提高。

  --找矿实现重大突破。新增一批能源和非能源重要矿产资源储量,形成一批重要矿产资源开发后备基地,提高资源保障程度。到2010年,新发现约6个亿吨级油田和6-8个千亿方级气田,新发现和评价大型重要矿产地约120处,力争取得120个以上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突破。2011-2015年新发现约10个亿吨级油田和8-10个千亿方级气田,新发现和评价大型重要矿产地约200处。到2020年,能源与非能源重要矿产资源储量进一步增加。


  ┏━━━━━━━━━━━━━━━━━━━━━━━━━━━━━━━━━━━━━━━━━━━━━━━━━━━━━━━━┓
  ┃           专栏二 矿产资源勘查主要指标                                ┃
  ┣━━━━━━━━━━━━━━━━━━━━━━━━━━━━━━┳━━━━━━━━━━┳━━━━━━━━┳━━━━━┫
  ┃             指标               ┃ 2008—2010年    ┃ 2011—2015年 ┃ 属性  ┃
  ┣━━━━━━━━━━━━━━━━━━━━━━━━━━━━━━╋━━━━━━━━━━╋━━━━━━━━╋━━━━━┫
  ┃    新发现和评价大型重要矿产地(处)           ┃  120—130    ┃   190—210 ┃     ┃
  ┣━━━━━━━━━━┳━━━━━━━━━━━━━━━━━━━╋━━━━━━━━━━╋━━━━━━━━┫     ┃
  ┃          ┃  石油(亿吨)            ┃  30—35     ┃   50—60   ┃     ┃
  ┃          ┣━━━━━━━━━━━━━━━━━━━╋━━━━━━━━━━╋━━━━━━━━┫     ┃
  ┃          ┃   天然气(万亿立方米)       ┃  1.5—1.8   ┃  2.8—3.5 ┃     ┃
  ┃          ┣━━━━━━━━━━━━━━━━━━━╋━━━━━━━━━━╋━━━━━━━━┫     ┃
  ┃          ┃  煤炭(亿吨)           ┃  2100—2400    ┃   5000   ┃     ┃
  ┃          ┣━━━━━━━━━━━━━━━━━━━╋━━━━━━━━━━╋━━━━━━━━┫     ┃
  ┃          ┃  煤层气 (亿立方米)        ┃   1800      ┃  10000    ┃     ┃
  ┃          ┣━━━━━━━━━━━━━━━━━━━╋━━━━━━━━━━╋━━━━━━━━┫     ┃
  ┃  新增查明     ┃   铀(金属万吨)          ┃   略      ┃   略    ┃预期性  ┃
  ┃          ┣━━━━━━━━━━━━━━━━━━━╋━━━━━━━━━━╋━━━━━━━━┫     ┃
  ┃  资源储量     ┃      铁(矿石亿吨)       ┃   30      ┃    60    ┃     ┃
  ┃          ┣━━━━━━━━━━━━━━━━━━━╋━━━━━━━━━━╋━━━━━━━━┫     ┃
  ┃          ┃    铜 (金属万吨)        ┃   600      ┃   1200   ┃     ┃
  ┃          ┣━━━━━━━━━━━━━━━━━━━╋━━━━━━━━━━╋━━━━━━━━┫     ┃
  ┃          ┃   铝土矿(矿石亿吨)       ┃   1.2     ┃     2   ┃     ┃
  ┃          ┣━━━━━━━━━━━━━━━━━━━╋━━━━━━━━━━╋━━━━━━━━┫     ┃
  ┃          ┃      铅锌(金属万吨)     ┃    1500    ┃   3000   ┃     ┃
  ┃          ┣━━━━━━━━━━━━━━━━━━━╋━━━━━━━━━━╋━━━━━━━━┫     ┃
  ┃          ┃   钾盐(KC1亿吨)         ┃     1.2    ┃     2   ┃     ┃
  ┃          ┣━━━━━━━━━━━━━━━━━━━╋━━━━━━━━━━╋━━━━━━━━┫     ┃
  ┃          ┃    磷(P(2下标)O(5下标)亿吨) ┃     3     ┃     5   ┃     ┃
  ┗━━━━━━━━━━┻━━━━━━━━━━━━━━━━━━━┻━━━━━━━━━━┻━━━━━━━━┻━━━━━┛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