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肿
原因
| 针尖弯曲带钩,使皮肉受损,或刺伤血管所致。
|
症状
| 出针后,针刺部位肿胀疼痛,继则皮肤呈现青紫色。
|
处理
| 若微量的皮下出血而局部小块青紫时,一般不必处理,可以自行消退。若局部肿胀疼痛较剧,青紫面积大而且影响到活动功能时,可先作冷敷止血后,再做热敷或在局部轻轻揉按,以促使局部瘀血消散吸收。
|
预防
| 仔细检查针具,熟悉人体解剖部位,避开血管针刺,出针时立即用消毒干棉球揉按压迫针孔。
|
六、灸法
灸法种类很多,常用灸法有多种,我们仅介绍常用的:
1.艾条灸:又称艾卷灸,是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穴位或患处施灸的一种方法。常见艾条灸的操作方法有以下几种:
温和灸:将艾卷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或患处,约距离皮肤2~3cm处进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穴灸10~15min,至皮肤红晕为度。如果遇到局部知觉减退或小儿等,医者可将食、中两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这样可以通过医者的手指来测知患者局部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时间和距离,防止烫伤。
雀啄灸:施灸时,艾卷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的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施灸。
回旋灸:施灸时,艾卷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虽保持一定的距离,但不固定,而是向左右方向移动或反复旋转地施灸。
2.温针灸:是针刺与艾灸相结合的一种方法,可发挥针与灸的双重作用,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适用于即需要针刺留针又需施灸的病证。在针刺得气后,留针时在针柄上放置一段长1.5~2cm的艾条施灸,或在针柄上搓捏少许艾绒点燃施灸,待燃尽后,除去灰烬,将针取出。应用本法时应注意在穴位皮肤上,放置一纸板,以防灰烬落下烫伤皮肤。
七、三棱针刺法
三棱针,古称“锋针”,是一种柄粗而圆,针尖锋利的针具。常用来刺破人体的一定穴位或浅表血络,放出少量血液,以达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方法。又称为“刺血络”、“刺络”,现在称为放血疗法。
三棱针刺法一般分为点刺法,散刺法,刺络法,挑刺法。
点刺法是临床较为常用的方法。
点刺法操作方法:
1.在预定的针刺部位上下推按,使血液积聚针刺部位;
2.消毒医者双手和点刺部位;
3.右手持针,针尖露出3~5mm,对准已消毒的部位,迅速刺入随即出针;
4.轻轻挤压针孔周围,使出血少许,然后用干消毒棉球按压针孔。
注意:临床可用采血针代替三棱针行点刺放血治疗。
八、拔罐法
火罐的种类很多,临床常用玻璃罐。拔罐方法很多,临床常用闪火法(注意切勿将罐口烧热)。
闪火法:用镊子夹95%的乙醇棉球,点燃后在罐内绕1~3圈再抽出,并迅速将罐子扣在应拔的部位上。这种方法比较安全,是常用的拔罐方法。但需注意的是点燃的乙醇棉球,切勿将罐口烧热,以免烫伤皮肤。
刺络(血)拔罐:此法是在应拔罐部位的皮肤消毒后,用三棱针(或采血针)点刺出血或用皮肤针叩刺,然后将火罐吸拔于点刺的部位上,使之出血,以加强刺血治疗的作用。一般针后拔罐留置10~15分钟。
九、耳针疗法
【耳廓表面解剖】
耳郭分为凹面的耳前和凸面的耳背。
耳轮 耳郭卷曲的游离部分。
耳轮结节 耳轮后上部的膨大部分。
耳轮尾 耳轮向下移行于耳垂的部分。
耳轮脚 耳轮深入耳甲的部分。
对耳轮 与耳轮相对呈“Y”字型的隆起部,由对耳轮体、对耳轮上脚和对耳轮下脚三部分组成。
对耳轮体 对耳轮下部呈上下走向的主体部分。
对耳轮上脚 对耳轮向上分支的部分。
对耳轮下脚 对耳轮向前分支的部分。
三角窝 对耳轮上、下脚与相应耳轮之间的三角形凹窝。
耳舟 耳轮与对耳轮之间的凹沟。
耳屏 耳郭前方呈瓣状的隆起。
屏上切迹 耳屏与耳轮之间的凹陷处。
对耳屏 耳垂上方、与耳屏相对的瓣状隆起。
屏间切迹 耳屏和对耳屏之间的凹陷处。
轮屏切迹 对耳轮与对耳屏之间的凹陷处。
耳垂 耳郭下部无软骨的部分。
耳甲 部分耳轮和对耳轮、对耳屏、耳屏及外耳门之间的凹窝,由耳甲艇、耳甲腔两部分组成。
耳甲腔 耳轮脚以下的耳甲部。
耳甲艇 耳轮脚以上的耳甲部。
外耳门 耳甲腔前方的孔窍。
【耳穴的分布规律】
耳穴是指分布在耳廓上的一些特定区域。耳穴在耳廓的分布有一定的规律,根据形如胚胎的耳穴分布图看到:与头面相对应的穴位在耳垂,与上肢相应的穴位在耳舟,与躯干和下肢相应的穴位在对耳轮体部和对耳轮上、下脚,与内脏相应的穴位集中在耳甲。
【耳穴的部位和主治】
耳轮穴位
穴名
| 部位
| 主治
|
耳中
| 耳轮脚处
| 耳
轮
| 呃逆、荨麻疹、皮肤瘙痒症、小儿遗尿、咯血,出血性疾病
|
直肠
| 耳轮脚棘前上方的耳轮处
| 便秘、腹泻、脱肛、痔疾
|
尿道
| 直肠上方的耳轮处
| 尿频、尿急、尿痛、尿潴留
|
外生
殖器
| 对耳轮下脚前方的耳轮处
| 睾丸炎、附睾炎、外阴瘙痒症
|
肛门
| 三角窝前方的耳轮处
| 痔疾、肛裂
|
耳尖
| 耳廓向前对折的上部尖端处
| 发热、高血压、急性结膜炎、麦粒肿、牙痛、失眠
|
结节
| 耳轮结节处
| 头晕、头痛、高血压
|
轮1
| 耳轮结节的下方的耳轮处
| 发热、扁桃体炎、上呼吸道感染
|
轮2
| 轮1区的下方的耳轮处
|
轮3
| 轮2区的下方的耳轮处
|
轮4
| 轮3区下方的耳轮处
|
耳舟穴位
穴名
| 部位
| 主治
|
指
| 耳舟上方处
| 耳
舟
| 甲沟炎、手指麻木和疼痛
|
腕
| 指区的下方处
| 腕部疼痛
|
风溪
| 耳轮结节前下方,指区与
腕区之间
| 荨麻疹、皮肤瘙痒症、过敏性鼻炎
|
肘
| 腕区的下方处
| 肱骨外上髁炎、肘部疼痛
|
肩
| 肘区的下方处
| 肩关节周围炎、肩部疼痛
|
锁骨
| 肩区的下方处
| 肩关节周围炎
|
对耳轮穴位
穴名
| 部位
| 主治
|
跟
| 对耳轮上脚前上部
| 对
耳
轮
| 足跟痛
|
趾
| 耳尖下方的对耳轮上脚后上部
| 甲沟炎、趾部疼痛
|
踝
| 趾、跟区下方处
| 踝关节扭伤
|
膝
| 对耳轮上脚中1/3处
| 膝关节肿痛,坐骨神经痛
|
髋
| 对耳轮上脚的下1/3处
| 髋关节疼痛、坐骨神经痛、腰骶部疼痛
|
坐骨
神经
| 对耳轮下脚的前2/3处
| 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
|
交感
| 对耳轮下脚末端与耳轮
内缘相交处
| 胃肠痉挛、心绞痛、胆绞痛、输尿管结石、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
臀
| 对耳轮下脚的后1/3处
| 坐骨神经痛、臀筋膜炎
|
腹
| 对耳轮体前部上2/5处
| 腹痛、腹胀、腹泻、急性腰扭伤、痛经、产后腹痛
|
腰骶椎
| 腹区后方
| 腰骶部疼痛
|
胸
| 对耳轮体前部中2/5处
| 胸胁疼痛、胸闷、乳腺炎、肋间神经痛
|
胸椎
| 胸区后方
| 胸胁疼痛、经前乳房胀痛、乳腺炎、产后泌乳不足
|
颈
| 对耳轮体前部下1/5处
| 落枕、颈椎疼痛
|
颈椎
| 颈区后方
| 落枕、颈椎综合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