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方法:取俯卧位或坐位,颈部夹脊穴直刺0.8~1.2寸。肩髃、曲池直刺1.0~1.5寸,外关、合谷直刺0.8~1.2寸,中渚直刺0.3~0.5寸,诸穴尽量使针感向远心端放射。留针20~30min,中间行针1~2次,每日治疗一次。
二十、腰椎间盘突出症并根性坐骨神经痛
1.诊断
(1)疼痛好发于下腰部,且向下肢放射;
(2)有局限性压痛点;
(3)直腿抬高试验和加强试验阳性;
(4)皮肤感觉、肌力和腱反射的改变;
(5)脊柱姿态的改变;
(6)X线腰椎正侧位片提示脊柱侧凸或腰椎生理性前凸消失;
(7)CT或MRI提示有椎间盘突出。
其中(1)~(3)项必备,并具备(4)~(7)项的任意1项即可诊断。
2.治疗方法
(1)针灸治疗
取穴:依次取腰椎间盘突出节段的上一椎至下一椎的夹脊穴
依据下肢疼痛感觉的不同部位配穴,若少阳经出现疼痛,取环跳、风市、阳陵泉、丘墟、足临泣;
太阳经出现疼痛,取秩边、承扶、委中、承山、飞扬、昆仑。
操作方法:取俯卧位或侧卧位,夹脊穴直刺1.5~2.0寸, 边刺边问患者感觉, 以患者针感下肢有放射麻木感或胀感为度;秩边或环跳直刺3.0~4.0寸,以患者针感下肢有放射麻木感或胀感为度;承扶直刺2.0~3.0寸,风市、阳陵泉、委中、承山、飞扬直刺1.0~1.5寸,昆仑直刺0.5~1.0寸,诸穴均力求较强针刺得气感,诸穴均取患侧,留针20~30min,中间行针1~2次,每日治疗一次。
(2)刮痧治疗:腰骶部(命门,患侧肾俞、大肠俞、关元俞)、患肢(环跳、殷门、承扶、风市、阳陵泉、委中、承山、悬钟、昆仑等)
(3)推拿治疗
二十一、腰肌劳损
1.诊断
(1)持续性腰部隐痛,易感疲乏,即使卧床休息,亦有腰部疲乏感;
(2)经常反复急性发作;
(3)查体见腰肌轻度痉挛,但活动受限不明显,局部有压痛。
2.治疗方法
(1)针灸治疗
取穴:主穴:阿是穴、委中、昆仑
配穴:三焦俞、肾俞、大肠俞、关元俞、腰眼
操作方法:阿是穴合谷刺(一针多向透刺),用中强刺激;委中穴可直刺1.0~1.5寸,使局部酸胀或有麻电感向足底放散;昆仑穴直刺,可透太溪或稍偏向外刺,深0.5~1.0寸,使局部有酸胀感并向小趾扩散。三焦俞、肾俞、大肠俞、关元俞、腰眼针感为局部酸胀或向臀部放射。留针20~30min。
(2)刮痧治疗:腰部(疼痛部位、患侧肾俞、大肠俞、关元俞)
(3)推拿治疗
二十二、膝关节骨关节炎
1.诊断
(1)近1个月大多数时间有膝关节疼痛;
(2)关节活动时有骨响声;
(3)晨僵<30min;
(4)年龄≥38岁;
(5)膝检查有骨性肥大;
(6)X线示关节边缘骨赘。
满足(1)(2)(3)(4)或(1)(2)(5)或(1)(4)(5)或(1)(6)者,可诊断为膝骨关节炎。
2.治疗方法
(1)取穴:梁丘、血海、内膝眼、外膝眼、阳陵泉、阴陵泉、鹤顶、阿是穴
(2)操作方法:取仰卧位,患膝关节腘窝处置一软物使膝关节屈曲,梁丘、血海穴直刺1.0~1.5寸,阳陵泉可向阴陵泉透刺,并使针感向下放射;鹤顶直刺0.8~1.2寸。
内、外膝眼及阿是穴行温针灸,内、外膝眼向中心斜刺0.8~1.2寸,使针感向下扩散,阿是穴毫针刺入得气后施以“平补平泻”小幅度提插捻转手法2min,然后将2cm左右长的艾条置于上述穴位针柄上点燃,至燃尽后取下,更换另一段艾条,每次每穴灸3壮。诸穴均取患侧,每日治疗一次。
二十三、中风(脑血管病)后遗症
1.诊断
(1)主症: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2)次症: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发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病因,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治疗方法
(1)针灸治疗
取穴:上肢取肩髃、曲池、外关、合谷,下肢取环跳、阳陵泉、足三里、解溪、昆仑。语言蹇涩、失语加廉泉、通里、哑门;口角歪斜加地仓、颊车、迎香。
操作方法:取仰卧位,肩髃向臂臑方向透刺1.5~2.0寸,曲池直刺1.0~1.5寸,外关、合谷直刺0.8~1.2寸,环跳直刺3.0~4.0寸,阳陵泉、足三里直刺1.0~1.5寸,解溪、昆仑直刺1.0~1.5寸。
廉泉向舌根方向刺0.5~1.0寸,哑门向喉结方向刺0.5~1.0寸,通里直刺0.5~0.8寸。
也可用“醒脑开窍法”。
(2)推拿治疗
二十四、面瘫
1.诊断
(1)起病急骤,病前多有感受风寒史。
(2)每在睡眠醒来时,发现一侧面部板滞、麻木、瘫痪,部分患者初起有耳后、耳下及面部疼痛。
(3)突然口角歪斜,或有漱口漏水,或有进餐时食物常常停滞于病侧齿颊之间,但无昏迷、偏瘫等表现。
(4)查体:不能作蹙额、皱眉、露齿、鼓颊等动作;病侧额纹、鼻唇沟变浅或消失,眼睑闭合不全。
2.治疗方法
(1)针灸治疗
(1)取穴:阳白、四白、下关、地仓、颊车、风池、合谷、太冲
(2)操作方法:取仰卧位或坐位,风池向对侧眼球针刺0.8~1.2寸,阳白透鱼腰平刺0.5~0.8寸,四白向下斜刺0.5~0.8寸,下关直刺0.8~1.2寸,地仓与颊车穴相互透刺1.0~1.5寸,合谷直刺0.5~1.0寸,行均匀捻转手法,促使针感向上传导,太冲直刺0.5~0.8寸。
(3)翳风穴艾条温和灸30min/次,每日1~2次。
二十五、三叉神经痛
1.诊断
(1)疼痛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
(2)疼痛剧烈难忍,为单纯性面痛;
(3)在面部或口腔内有一个引发点,称为“扳机点”。说话、咀嚼、刷牙、漱口、洗脸均可诱发。
2.治疗方法
(1)取穴:
1)额部痛:头维、阳白、太阳
2)上颌痛:四白、颧髎、下关、地仓、迎香
3)下颌痛:夹承浆、颊车、下关、翳风
以上各不同部位均取:内庭、合谷
(2)操作方法:取仰卧位或坐位,头维向上平刺0.5~0.8寸,太阳直刺0.5~0.8寸,阳白透鱼腰平刺0.5~0.8寸,有麻电感传至眼及前额为佳,四白向下斜刺0.5~0.8寸,下关直刺0.8~1.2寸,有麻电感传至上唇及上齿部为佳,地仓与颊车穴相互透刺1.0~1.5寸,夹承浆向前下方平刺0.5~0.8寸,有麻电感传至下唇及下齿部为佳,合谷直刺0.5~1.0寸,行均匀捻转手法,促使针感向上传导,内庭直刺0.5~0.8寸。
针灸技术
一、毫针刺法
1.毫针的结构
毫针的结构分为5个部分: 针尖、针身、针根、针柄、针尾
2.针刺前准备
(1)选择针具
1)选择硬度、弹性和韧度较好的不锈钢针具
2)应根据病人的性别、年龄、形体的肥瘦、体质的强弱、病情的虚实、病变部位的表里深浅和腧穴所在的部位,选择长短、粗细适宜的毫针。
(2)选择体位
体位选择以患者舒适并能持久,便于医者取穴和操作为原则;有条件情况下尽量采取卧位。
临床上针刺的常用体位主要有:仰卧位、侧卧位、俯卧位、仰靠坐位、俯伏坐位、侧伏坐位。
(3)消毒
针刺前的消毒范围应包括:针具器械、医者的双手、病人的施术部位、治疗室用具等。
针具器械消毒
高压蒸气灭菌法
| 药液浸泡消毒法(3种)
| 煮沸消毒法
|
将毫针等针具用布包好,放在密闭的高压蒸气锅内灭菌。一般在98~147kPa的压强,115℃~123℃的高温下,保持30分钟以上,可达到消毒灭菌的要求。
| ①放入75%乙醇内浸泡30~60分钟,取出用消毒巾或消毒棉球擦干后使用。
②“84”消毒液,可按规定浓度和时间,进行浸泡消毒。
③戊二醛溶液(保尔康)浸泡10~20分钟,达到消毒目的时才能使用。
| 水沸后煮15~20分钟,可达到消毒目的。但煮沸消毒法对锋利的金属器械,易使锋刃变钝。如在水中加入重碳酸钠使成2%溶液,可以提高沸点至120℃,且可降低沸水对器械的腐蚀作用。
|
针具、器械的消毒方法很多,以高压蒸气灭菌法为佳。
医者手指消毒
在针刺前,医者应先用肥皂水将手洗刷干净,待干再用75%乙醇棉球擦拭后,方可持针操作。
针刺部位消毒
在患者需要针刺的腧穴皮肤上用75%乙醇棉球擦拭消毒,或先用2%碘酊涂擦,稍干后,再用75%乙醇棉球擦拭脱碘。擦拭时应从腧穴部位的中心点向外绕圈消毒。当腧穴皮肤消毒后,切忌接触污物,保持洁净,防止重新污染。
3.进针手法
持针操作的手---刺手;辅助进针的手---押手
进针操作时,一般应双手协同操作,紧密配合。
(1)常用单手进针法:一般用右手持针,以拇、食、中指夹持针柄,状如持毛笔。
(2)常用双手进针法:包括4种
指切进针法
| 夹持进针法
| 舒张进针法
| 提捏进针法
|
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 适用于长针的进针
| 主要用于皮肤松弛部位的腧穴。
| 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
|
4.针刺角度和深度
针刺的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所形成的夹角。
直刺
| 斜刺
| 平刺
|
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垂直刺入。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 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左右倾斜刺入。此法适用于肌肉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直刺、深刺的腧穴。
| 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左右或沿皮以更小的角度刺入。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的腧穴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