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中国气象局、科学技术部关于加强气候变化和气象防灾减灾科学普及工作的通知

  12.充分发挥现代传媒的优势和作用,利用电视、广播、报刊、图书和互联网等传播手段,开展多种形式的气候变化和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努力形成全社会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和气象防灾减灾活动的良好氛围。

  三、加强气象科普基地建设,繁荣气候变化和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创作

  13.要切实加强气象科普基地建设。气象科普教育基地是开展气象科普宣传教育的重要阵地。大力发展气象台(站)类科普教育基地,进一步完善其科普教育功能。各级气象台(站)每年应根据当地气象灾害的种类,结合气候变化的影响,举办气候变化和防灾减灾专题展览,开展应急演练等防灾减灾宣传活动。特别是做好《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办法》的宣传、教育工作,使社会公众了解预警信号、防御指南等气象防灾减灾和自救互救常识。
  14.要大力推动气象科普创作。各级气象、科技部门要广泛组织气象科普工作者特别是一线气象科技工作者,结合自己的科学研究和工作实际,推出一批内容准确、通俗易懂、情趣丰富、形象生动,集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于一体的高品位的气候变化和气象防灾减灾科普文字、图像、音响、影视、模型等科普作品,并将工作任务列入各有关单位年度考核内容。要进一步办好各种气象科普宣传刊物,发挥其在气候变化和气象防灾减灾科学普及中的重要作用。

  四、加强对气候变化和气象防灾减灾科学普及工作的领导,建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气象科学普及工作机制

  15.各级气象和科技部门要结合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强对气象科学普及工作的领导和协调。统筹协调气象科学普及工作规划、计划的规定实施、监督检查和政策引导,对在气象科学普及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集体和个人要进行表彰。
  16.要建立气象科学普及人才激励机制,积极推动气象科学普及队伍建设。鼓励和支持气象科技工作者积极参与科普工作,创造条件鼓励他们将所掌握的气象科学知识和科技成果转化为科普产品。建立和发展气象科普志愿者队伍,并进行专业培训,使之能够深入基层特别是农村和边远山区开展气候变化和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活动,将应对气候变化和气象防灾减灾的科学知识传播到千家万户。
  17.要建立气象科学普及的社会化协作机制。加强合作,逐步形成在党和政府领导下,社会各界通力协作的气象科学普及工作体系,形成全社会重视、关心气候变化和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工作的良好环境。
  18.各级气象类学会、协会等社会团体,要充分发挥在气候变化和气象防灾减灾科学普及工作中的作用,为我国气象科学普及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 [1] [2] [3] 页 共[4]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